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时间:2024-11-06 08:13:07

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影像语言。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充分发挥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前我国电影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我国的一些导演比如张艺谋、贾樟柯、李安等都对中国电影“走出去”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的电影关注个体、关注底层,通过电影中的社会底层反映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强调只有解决当前存在的实质性问题,中国才能真正强大。可见,中国电影人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国际意识。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共性”与“个性”结合,拓宽创作视野

任金州(2003)指出,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观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入情境、理解人物的切入点和催化剂。①纵观世界影坛成功的跨文化传播作品,在价值观的共性探寻和建立上都有着自己巧妙的设计和构思。荣获2011年金熊和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双料荣誉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是成功借助了“家庭”和“宗教”两个主题,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可见,人类共性价值观是帮助电影作品成功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国电影在开拓思路、寻找人类“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结合点,在不同文化隔阂的“跨越”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1998年《小武》受到国际电影界的认可开始,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作品都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他从底层的普通人生活细节入手,将现代中国影像呈现在银幕上。他的作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了解当今中国的桥梁和窗口。《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以及《天注定》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高度肯定。其中,《三峡好人》拿到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在中国电影界成为里程碑事件。纵观他的电影,可以发现,他一直都致力于在文化“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利用人类共性情感搭建跨文化传播桥梁。他所处的电影创作时期正是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与底层百姓之间的脱节和断裂的时期。因此,贾樟柯在底层百姓的身上寻找到了一些“共性”的价值观——对“个人”的关注,对“故乡”的焦虑,对“人性”的阐释。这些人类共性价值观贯穿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成为沟通不同文化、激起情感共鸣的催化剂。同时,我们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仍可以看到他所坚持的“个性”。他的电影创作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性格,面对困难的处理方式有较大差异。因此,最终也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些“个性”的元素看似毫无联系,但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始终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有着“共性”。贾樟柯对“共性”与“个性”的取舍与平衡,让人物的性格、举止与命运各自不同却不至于出格,这是他的电影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因之一。

二、关照双重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认同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华人导演已经逐渐进入了以好莱坞为首的世界电影主流视野中。这说明了中国电影所表现的民族文化,也在逐渐被国际所接受。在全球跨文化影像传播中,无论是故意歪曲嘲笑的形象还是客观认同的形象,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在他国电影中占有的分量越来越多。因此,要使中国电影“走出去”,就需要在电影中输入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要关照双重文化,即在中华文化与其他优秀民族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李安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人导演,其所执导的影片受到中国和世界观众的欢迎与认可。他的每部电影都没有完全桎梏于一种文化,而是上升至双重文化的角度来观照社会生活,即“观照双重文化”。他在电影中实现了对多元文化的解读,寻求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比如,《喜宴》在东西方文化相遇的语境下进行叙事,李安将两种文化并行于同一叙述空间之内,既无文化自卑感,亦无妄自尊大的文化中心主义。国外观众能够从影片中感受到跨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中国文化”特质;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不解与困惑,但在两种文化比照中,降低了国外观众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难度,影片由里到外散发的中华文化气息和思维方式也使欧美观众在比较欣赏与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蔡帼芬(2003)认为:“李安作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导演,跨文化传播并不是他的直接目的。他所想要实现的,是如何通过影片表达他对于人内心的关注;对于处于文化中的人如何摆脱迷茫,寻找出路的关注。”②我们认为这种真诚的人文关怀正契合了跨文化传播通过跨文化交往,实现不同文化的意义共享,产生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认同的目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李安电影中所传达的文化认同无疑是很成功的。

电影明星的文化输出也是我国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树立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电影明星在当今时代的话语权受到空前的关注,其结合自身电影表演的艺术魅力与备受社会关注的行为融为一体,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能够为海外了解中国电影乃至中国人形象搭建桥梁。在西方观众的印象中,谈及中国电影,他们首先会提到中国电影明星——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可见,从现象上看,多年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影星的功夫电影成了他国民众了解和认知中国的主要渠道;在他们眼中,功夫影星成了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走上国际舞台,参演好莱坞电影,如章子怡、李冰冰、周迅等,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双重文化”的关照。由于国内外文化差异较大,中国演员在参演国外电影时,首先要对该国的语言有相当的了解,能够熟练地说出台词;其次在进行表演时要调整自身状态,使其更贴合当地文化,同时,也要保留一定的中国特色。虽然,通过电影明星这一视角所形成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是片面的,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多元语境下,影视明星、电影导演等名人效应往往能从影视方面对跨文化传播,特别是宣传国家形象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产业战略观念

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并不单纯是靠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来实现的。李道新(2005)认为:“电影既有艺术属性,又有商业属性还有媒介属性。电影创作只是电影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实际上受到资本运作、拍摄制作、发行宣传、市场运营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③所以中国电影要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效果,还必须对现行电影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产业战略观念。在这方面,中国电影正在探索中,尽管还有许多不足,但已经迈出了较为艰难的第一步。

首先,电影生产进一步开放,积极促成中国电影的国际合作。合拍片是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近几年的中外合拍做的风生水起,每年有多部合拍电影诞生,其中叫好又叫座的不在少数,如《唐人街探案》《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功夫熊猫3》等等。这种合作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演员、导演之间的国际合作,伴随而来的还包括融资渠道的增加、上映空间的扩大、创作领域交流互动的增强以及文化经验的相互浸润。这使中国电影在产业平台上真正得到了有益的补充和启发,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其次,中国电影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已有了全方位的市场运营策略,电影产业战略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在电影进入市场前,有准确的市场分析与定位;在电影发行过程中,有完整的宣传以及合理投放策略;在电影成功展映以后,也有电影后续产品开发,包括广告、音像制品、播映权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我国电影业并没有形成如好莱坞、宝莱坞那样完整、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数电影的宣传、发行、上映等都是各自为政,甚至为了盈利而打压另一部同期上映的电影。因此,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必须要有“文化品牌”,要建立更为成熟的电影产业。

(本文系“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任金州:《电视外宣策略与案例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5页。

②蔡帼芬:《全球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226页。

③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4页。

责编:谭震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