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巴基斯坦位于阿拉伯海北部,东接印度,东北接中国新疆,紧靠波斯湾出口,是我国反恐以及维护新疆和西藏地区和平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该国俾路支省的瓜德尔港,扼守多条重要国际航线的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全力争取的印度洋出海口。另外,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一员,是中国通向伊斯兰世界的窗口,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国家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1年,美国针对东亚—南亚态势,曾推出“新丝绸之路”的计划,巴基斯坦也是该计划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美国全力拉拢的对象。
中巴传统友谊由来已久。1951年巴基斯坦与中国建交,国内媒体比喻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蜜还甜,比钢还硬”,巴中还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①。中国在巴基斯坦媒体中的形象到底如何?巴基斯坦人如何具体看待中国人和中国的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以2015年9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巴基斯坦《黎明报》(Dawn)涉华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其新闻报道内容、来源、议题等进行文本分析。
巴基斯坦《黎明报》,作为巴基斯坦三大英文报刊②之一,是巴基斯坦第二大英文报纸。虽然2015年巴基斯坦官方语言改为乌尔都语,但是英语依然是巴基斯坦最广泛应用的语言,且使用英语的多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的阶层,因而保证了《黎明报》的受众质量。《黎明报》于1941年10月26日在新德里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创办。印巴分治后,于1947年8月在卡拉奇创刊。该报是黎明集团的旗舰产品,由巴基斯坦先驱出版社发行,曾在全印穆斯林联盟领导的巴基斯坦独立运动中起过喉舌作用。目标定位于本国精英和决策者,集中报道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研究其相关报道内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价值。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美和西欧等国,对非洲、南美、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的研究较少。我国学者对于巴基斯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宗教、恐怖主义、中巴关系、文学和中巴民间交流等方面,除了汪前军(2012)《论巴基斯坦报刊业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从新闻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巴基斯坦媒体,穆罕默德·阿斯拉姆·拉奥(MuhannadAslamRao)《巴基斯坦出版业简况》介绍了巴基斯坦出版业现状。金强、程诚(2015)《独具特色的巴基斯坦商业报刊业》以巴基斯坦传媒业中较为有特色的商业报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劣势和影响因素,以及谢许潭、张明明(2015)《美巴主流英文报纸对两国反恐合作解读的对比分析》外,很少有关于巴基斯坦本国媒体的研究。
不仅学术研究对巴基斯坦媒体缺少关注,国内媒体同样不重视巴基斯坦。以《环球时报》为例,1994年-2012年这18年的报道中,“巴基斯坦”一词仅仅出现了4532次,而美国是65721条,日本25513条,欧洲18691条,印度12841条,韩国13338条③。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分析
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将巴基斯坦《黎明报》网络版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黎明报》网络版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251篇关于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
以上数据表明,该报涉华报道数量波动较小,平均每天都有一到两篇涉华报道。随着中国情况的不断变化,报道量相应增减。例如,由于当时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黎明报》在10月增加了不少相关报道。
1.发稿地点
根据统计,样本中所有的涉华报道发稿地点主要集中于中国北京和巴基斯坦国内。《黎明报》的大量报道说明,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情况非常关心。由于武汉当时举办网球公开赛,也有部分来自武汉的报道,说明《黎明报》对中国的关注面较广。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报道,集中于华盛顿、新德里和东京,可见巴基斯坦对于中美关系、中印关系以及中日关系时刻保持着密切关注。
2.稿件来源
从稿件来源可以看出,有65%的稿件来自西方主流通讯社,其中大部分稿件来自路透社和法新社,仅有35%的稿件来自巴基斯坦本国。可见《黎明报》倾向于优先选择欧美媒体的报道。
笔者发现,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很多报道援引自中国媒体,但《黎明报》宁可引用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文章,也不愿直接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例如,2015年12月9日,《中国谴责达赖喇嘛对伊斯兰国的“同情”》就是来自路透社的文章,而后者引用中国《环球时报》的报道。
诸如此类的报道还有很多。这说明《黎明报》对中国国内媒体和通讯社缺乏信任,更愿意相信欧美媒体。图1清楚地表明了巴基斯坦获取中国形象的渠道。实线表示直接获取,虚线表示间接获取。巴基斯坦没有选择从中国直接获取真实信息,而是舍近求远。
3.议题分布本
研究就巴基斯坦《黎明报》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体育等议题进行分析。具体分布如下表:
巴基斯坦《黎明报》对华政治报道占较大比重,其次是经济报道和军事报道,体育报道所占比例较小。
(1)政治议题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政治议题主要围绕中巴两国友好关系、反恐合作、核反应堆合作、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中国内政问题(台湾、香港、人权)。
在报道中巴友好关系、反恐合作和核反应堆合作等对于巴基斯坦有明显利益的议题时,《黎明报》多采用自己采写的文章,都是积极正面的报道。主要内容集中于中巴两国政府领导的会晤、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合作,重点在于夸耀中国的强大、强调两国兄弟关系。
然而,在报道关于中国与其他主要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内政问题时,《黎明报》往往引用欧美媒体的报道,而且对于中国的报道不够正面。
可见作为“兄弟”的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形象并非国内媒体想象中那么完美。不过,总体来看,巴基斯坦对于中国还是持强烈支持的态度,在面对欧美、日本、印度等国时,巴基斯坦都坚定地站在中国这一边。
(2)经济议题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经济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现状、中巴经济合作。因此,大部分报道都是正面的,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例如,2015年9月18日,《中国的经济动荡》一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动荡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并认为“中国经济崩溃的报道被严重夸大了”,且“对巴基斯坦的影响将取决于中国经济放缓的幅度和持续时间”。2015年12月10日,《沙赫巴兹:中国无条件重视中巴经济走廊》一文,旁遮省省长沙赫巴兹·谢里夫称“中国无条件重视中巴经济走廊,反映了中巴关系的深度”。
总体来说,巴基斯坦虽然看到中国经济下滑的态势,但是依然对中国抱有信心,认识到中巴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在《黎明报》自己采写的《印度梦想超越中国》一文中写道,印度相对孤立于世界经济,因为没什么值得从印度买的,这是印度想要取代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弱点,而且那些关于印度比中国经济增速快的数据可疑。
(3)社会议题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社会议题主要围绕中国发生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不再像几年前大肆报道中国在巴基斯坦受灾时伸出的援手。在选取样本期间,《黎明报》重点关注中国的雾霾和开放“二胎”政策。关于雾霾,多篇报道呈现出中国雾霾严重的情况,并认为雾霾是过度依赖煤炭造成的。而开放“二胎”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用以缓解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状。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报道虽然发稿地点都在中国,但全部引自法新社和路透社。
这也说明,《黎明报》对中国媒体持不信任态度。纵观全部样本,“国有媒体”(statemedia)这个词不断被重申,巴基斯坦认为中国的媒体都是被国家控制的,认为中国媒体缺乏可信度,因此巴基斯坦更愿意相信欧美媒体的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尚缺乏在世界上具有很高公信力的媒体。
(4)军事议题呈现出的中国形象
对于中巴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巴基斯坦《黎明报》的相关报道主要围绕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中巴的各种联合军演、反恐合作。总体来看,《黎明报》呈现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相当强势,同时也反映出巴基斯坦对中国具有较高的军事信任,“巴基斯坦和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防务关系并保持定期高层军事演习,以便联合作战时能够更好地协调”。
(5)四大议题的交叉点
《黎明报》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议题有一个交叉点——中国的经济扶持。政治上,从政府层面获取中国的支持;经济上,从企业层面获取中国投资;社会方面,从中国民间获取援助;军事上,从中国军方获取技术和武器,分享情报,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总体来看,巴基斯坦从中国获得很多好处,也表达了对中国的感激之情,但是这种感激是基于中国大量的付出,是由一种利益关系维系的,一旦中国的天平有所倾斜,巴基斯坦立刻就能感觉到。
四、研究结论
1.巴基斯坦对中国感情复杂
巴基斯坦社会对所谓的“比海深,比山高,比蜜甜”的兄弟般的中巴关系,也存有一些迷惑和疑虑。一方面,巴基斯坦感激中国的援助,认可中国。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又不信任中国媒体,也不太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并非百分之百的肯定,这一点在巴基斯坦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有显现。在互联网时代,巴基斯坦人民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看待中国,翻看巴基斯坦新闻网站的评论,会发现很多巴基斯坦民众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的不满。尤其是中国媒体在巴基斯坦缺乏公信力的情况下,巴基斯坦人民对于中国的认识长期受到欧美媒体的影响,形成一个镜像的而非真实的中国形象。
《黎明报》的大量报道,反映了巴基斯坦精英阶层对中国信息需求量巨大。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外关注。正因为这样,巴基斯坦《黎明报》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报道。这就是巴基斯坦对待中国感情复杂的原因。
2.中国媒体需要主动出击,争夺舆论主动权
目前,中国传媒在世界传媒业的位置处于中游,在近80个世界级的传媒集团中,中国仅有3个,信息提供匮乏且被动,从而让欧美媒体有了可乘之机。既然欧美媒体抢占了先机,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平台,那么中国更应该加强与欧美媒体的沟通、联系,使其用正确的态度传播中国形象。
中国应该利用与巴基斯坦的天然友好关系,从多方面加强与巴基斯坦的交流,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交流。从国家层面,国有媒体应主动和巴基斯坦媒体合作,从而加强公信力,获得主动权。例如,2016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在伊斯兰堡正式签署新闻互换协议。从民间层面,要加强民间交流。巴基斯坦对中国人民具有天然好感,尤其是在每次遭受灾难时,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帮助。自媒体爆发的时代,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和官方,应该充分发挥民间乃至个人力量,传播国家个性化的鲜活形象。
3.充分利用巴基斯坦具备的伊斯兰窗口作用
巴基斯坦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一员,是中国通向伊斯兰世界的窗口。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巴基斯坦能够帮助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的伊斯兰国家建立联系。在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巴基斯坦政府努力向其他的伊斯兰国家解释中国在动乱中的立场。巴基斯坦位于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那么,巴基斯坦的窗口功能如果得以正确利用,将使“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实施与推进事半功倍。因此,树立中国在巴基斯坦的良好形象,让巴基斯坦正确认识中国,势在必行。把我们要传播什么和巴基斯坦受众需要了解什么有机结合,才能树立我国的良好形象。
「注释」
①杜尚泽、杨迅:《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会谈——双方决定把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人民日报》2015年4月21日。
②巴基斯坦三大英文报刊:《国际新闻报》(TheNewsInternational)、《黎明报》(Dawn)、《国民报》(Nation)。
③何美兰:《21世纪的中巴关系:不同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