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反思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反思

时间:2024-11-06 11:42:35


    冯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李睿恒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2014级研究生

阿拉伯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56年至1990年,中国先后与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60年来,中阿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相互依赖,总体发展平稳顺利。随着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与2010年中阿战略合作关系的确立,中阿关系再次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亟待正视的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与阿拉伯剧变带来的地区秩序危机,以政府高层交往为主体的中阿关系开始面临全新的考验与挑战。以叙利亚问题为例,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中国立场的大量质疑之声,反映了我国在阿拉伯世界话语体系的薄弱与不足。如何在阿拉伯世界建构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成为当前我国对阿开展公共外交、实现“民心相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建构话语体系的努力

传播学理论认为,建构话语体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国际传播的最终目标在于塑造国家形象与维护国家利益。话语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对话语权的塑造。话语权作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不仅是指表达见解的权利,更是指不跟从他人说话,提出话题、自我表达的权利。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与中东国家“向东看”趋势不断加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经贸往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经济上的互惠与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并未能抵挡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舆论攻击,“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指控一时甚嚣尘上。这些议题虽非阿拉伯主流舆论,但阿拉伯民众对中阿交往中不和谐因素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西方话语的误导在阿开辟了一定的生存空间。面对话语权在阿拉伯世界的缺失,中国开始给予重视,加大对阿宣传力度,“增信释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首先,在书刊等印刷品的国际发行方面,以五洲传播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为代表的我国多家大型出版机构对涉阿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稳步的推进,出版了多种阿拉伯语图书,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外交、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同时,继于2011年、2013年在宁夏举行国际穆斯林出版机构版权贸易洽谈会和中阿版权贸易洽谈会后,中阿出版交流座谈会与中阿出版合作论坛分别于2015年8月和9月举行,与会者就中阿出版合作和开展版权贸易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自2004年开始,《今日中国》杂志阿语版开始在埃及发行,成为我国首家也是唯一家走向阿拉伯世界的平面媒体。阿语书刊的发行,为中国在阿自我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阵地。

其次,在传媒通讯领域,新华社在开罗设立地区总分社,下辖18个分社,主要负责中东国家的中文、英文和阿文新闻报道。2011年,新华社组建阿文专线,以加强中国涉阿报道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凭借着广播制作和接收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对阿拉伯世界进行了每天22小时的阿语广播,成为阿拉伯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卫星电视方面,CCTV于2009年开设阿语频道,设置了不同的节目版块,全天24时播出,信号覆盖整个中东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到2016年的《你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语广播与CCTV阿语频道对多部中国优秀电视剧进行了阿语翻译和配音工作,实现其向阿推广。

最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网页与社交媒体等新兴传媒渠道。皮尤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媒体陆续推出阿拉伯语版本以来,用户数量迅猛增长,2012年底达到7200万,是2010年底的4倍。①为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CCTV阿语频道、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均开设了自己的阿语网站,其中部分媒体还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开设了官方账号,以加强其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

二、中国在阿拉伯世界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体系建构现已初具规模,成就可观,但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绝非一蹴而就。当前来看,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话语体系建构主要面临战略、现实与操作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在战略层面,中国对阿话语中的价值观因素有待进一步明晰。回顾西方话语体系建构史,无论其手段是军事胁迫、遏制或是同化及吸引,西方价值观始终是其争夺和控制话语权的基础。一战后,美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确立了其“普世道德代言人”的形象,构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美式国际话语体系。以“一带一路”战略在阿宣传为例,笔者在对阿拉伯主流媒体《生活报》与《中东报》相关报道跟踪关注后发现,“一带一路”的定性,大致有“战略”、“倡议”、“行动”、“计划”和“项目”五种外延不同的提法。定性的模糊,客观上为诸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等负面提法赢得了一定的市场。这一方面是受西方媒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是源于我国自身对这一战略界定的不清晰与不及时。受“韬光养晦”外交理念的影响,我国已习惯于保守中求稳的外交行事风格。在国际局势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不仅无法有效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起到消除疑虑、弱化单边色彩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加强阿拉伯民众的疑惑。“一带一路”战略从2013年9月概念的提出到2015年3月《愿景与行动》规划发布,历时近两年之久,其间缺乏对战略清晰的构想与说明。对此,叙利亚著名历史学家菲拉斯·萨瓦赫在与笔者的访谈中指出,概念的提出若不配合具体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引发旁人的误解,这正是中国在落实“一带一路”概念时所欠缺的环节。

其次,在现实层面,中国对阿话语理想与社会现实有待进一步统一。深层次来看,话语权的获得与话语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理想或制度安排,应是制度现实的自然结果,要达到理想、安排与现实三个层次的统一。②中国当前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依旧面临许多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我国媒体在对阿传播时往往过多强调我国的发展成就,但就传播学的新闻价值来看,成就属于社会常态,而社会的负面因素则更加受到关注。面对西方媒体在阿对我国涉及如食品安全、计划生育、民族宗教政策等社会问题的报道时,坚持对发展成就的惯性报道使得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无法对相关的负面议题形成点对点的有效回应。笔者在向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教授艾哈迈德·卡尔库奇讨教中方私企难以进入摩洛哥的原因时了解到,除了保护本土市场的因素外,大量关于中国食品安全、出口假冒伪劣的新闻报道,使得他的商人朋友在与中方企业合作的时候往往持谨慎消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固然是中国友好的对外战略构想,但这些社会问题难以使我们不产生顾虑”。

最后,在操作层面,中国话语在阿落地与传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国际传播除了作为一种超前的战略意识外,更是一种具体而为的行动与方法。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是我国在阿建构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虽然已在多领域付出努力,多平台、跨媒体式地在阿进行国际传播,然而就实际落地情况而言,还面临诸多不足。例如,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孔子学院阿方院长阿布杜·马吉德教授在与笔者的访谈中指出,中国的外宣图书数量、篇幅有限,并且多以概览介绍为主,这无法满足研究中国事务的阿拉伯知识分子对相关问题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要求;同时,书刊的销售与发行未能真正普及,外宣式的内容也无法对普通民众构成足够的吸引。新媒体方面,以Twitter为例,笔者在统计后发现,《人民日报》、CCTV阿语频道、新华社虽先后于2012年在该平台上开设公共账号,但运营至今,三家账号的关注者数量分别只达到1.34万、623与415人,其中不少关注者是我国穆斯林或阿语学习者;从发布内容来看,外宣色彩浓厚,形式单一,时间分散,缺少规划。此外,专家学者与智库队伍并未有效地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以昆明“3·1”事件为例,面对阿拉伯世界对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疑虑,我国仅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在《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抗击恐怖,哪怕远在中国》的文章,以阐释事件真相,但一篇文章难以对整体舆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阿拉伯知华、友华人士的声音并未被我国及时调动来引导舆论、维护形象。

三、对完善中国在阿拉伯世界话语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

为应对阿拉伯剧变带来的国际传播新挑战和消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舆论压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完善我国在阿话语体系的建构。

第一,建构共同价值,丰富话语内涵。中国在阿拉伯剧变中拒绝军事干预、坚持政治解决的立场,一开始遭到了阿拉伯舆论的普遍误读。这不禁使我们产生疑问,为何经济上日益紧密的中阿利益共同体未能打消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怀有的战略疑惑?对此,有学者指出,利益认同不具稳定性,相较而言,“价值观认同是一种更深层、更稳定的认同”,“一旦形成,会有力推动国家间在各领域的互动,促使不同国家在同一事实面前选择相同的行为和策略,并较少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③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相似的遭遇,目前又共同担负着深化发展、推动社会转型的使命,这为中阿之间建构共同价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文化基础上都存有诸多差异,只有找到具有人类普适意义的价值观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建构属于我国在阿独特的话语体系。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可以通过依托“一带一路”,培育包括社会发展、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在内的共同价值,丰富我国在阿话语体系的内涵。④

第二,协调统一立场,媒体均衡发声。如前所述,“一带一路”战略从概念的提出到规划发布历时近两年,其间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战略在阿的定性模糊。除了外交风格因素外,我国对外传播中政出多门、政行多门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外交部等部委,在对阿讲述中国故事时,都各有倚重,缺乏立场上的协调统一。反观美国,国务院作为美国对外宣传的唯一发声渠道,能起到协调立场、统一口径、统筹资源的作用,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同时,在对阿报道上,媒体也应均衡发声,避免在传播时只倚重对成就的单一报道,造成阿拉伯民众对中国认知的失衡。笔者在对BBC英文报道与阿文报道进行定时段跟踪关注后发现,除了着重报道阿拉伯世界的新闻动态外,BBC阿语报道在内容和立场上与国内英文报道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俄罗斯官媒“今日俄罗斯”阿语频道也是我国值得借鉴的一个成功案例。在保证传播俄罗斯核心价值的同时,“今日俄罗斯”仍能获得阿拉伯民众的广泛认可,很大原因就是保持了话语的平衡,在批评西方立场的同时也承认本国存在的问题。

第三,借助非政府力量,坚持本土化运作。受欧洲殖民与现代化发展失衡的影响,阿拉伯民族国家建构并不完善,形成了“强社会与弱国家”的政治局面,智库、政党、家族、部落等非政府力量往往比政府更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引导。因此,可以将非政府力量纳入我国话语建构中来发挥作用。以智库为例,就有着影响政策、塑造舆论、培养人才三大功能。目前,我国高校为丰富中阿关系内涵,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已成立多家相关智库,举办了如贺兰山论坛中阿智库对话等活动。2016年1月15日,配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派团赴开罗与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就中埃关系召开研讨会,埃及学者高度赞扬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与“一带一路”战略,为习主席访埃发挥了学者作为意见领袖的先导性作用,在当地塑造了友好的舆论环境。但需指出的是,当前中阿双边的智库交流依旧薄弱,探讨议题宏观,而话语体系的深层次建构还有赖于智库和学者进一步走出去,为我国对阿国际传播掌握切实的社会舆情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我国对阿媒体宣传与出版物在内容和流通上出现的不适应,一方面可以借本土力量发声,比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就为推动双边关系起到了现场造势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本土化运作模式,健全符合阿拉伯民众审美趣味的内容生产体系与机制,熟悉版权、海外营销等薄弱环节,做到对阿国际传播的有的放矢、有效投放。


    「注释」

(本文为国家民委2015年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课题,项目名称:“‘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项目号:2015-GM-099。)

①PewResearchCenter:“SocialNetworkingPopularAcrossGlobe”,http://www.pewglobal.org/2012/12/12/social-networking-popular-across-globe/,2012-12-12.

②郭尧:《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专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国家治理》2015年第26期。

③刘欣路:《中阿价值观认同建构与正确义利观的传播》,《对外传播》2015年第5期。

④刘辰、刘欣路:《“一带一路”背景下共同价值观念培育与中国国家话语权构建》,《对外传播》2015年第7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