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她好得让人紧张

她好得让人紧张

时间:2024-11-07 08:21:13

“看到柳青,我感到紧张,无论能力人品,柳青都好得让人紧张。”程维与吕传伟大战之后,见到了同样像来自天上的柳青。不要说她身上的光环,就是她本身也足以让程维眩目,有点不敢看柳青,他对王刚感叹。尽管紧张得不敢看柳青,程维还是拒绝了柳青。柳青,名门之后,柳传志之女,美国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年薪400万美元。

r柳青高中时受比尔·盖茨1996年出版的《未来之路》影响,心随所愿地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这一专业。2001年在高盛香港两个月的经历让她对投资行业心生向往,从此改变了想成为一个传奇程序员的理想。2002年,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高盛录取新员工名额从30名锐减到6名,名校生间竞争惨烈。在经历了十八轮面试,最后一轮时甚至高歌了一曲《myheartwillgoon》后,柳青成为了高盛亚洲区最底层的分析师。柳青工作出色,在高盛的经历被她认为是一个重新塑造自己的过程,12年后,她成为了这家百年投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已到这行业金字塔的塔尖。

r2014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北京数字山谷一家小餐馆里,柳青与程维一起用餐。柳青提出高盛投资滴滴,尽管不太敢看柳青,但程维却拒绝柳青。而且这已是他们第三次见面,第三次拒绝。柳青佯装愠怒:“不让我投,是不是想让我给你打工?好吧,我把我自己投进来吧,我给你打工吧!”

r当然是气话,说笑,也越发显得美丽。

r大战之后33岁的程维,虽青涩,但已无所畏惧。

r一颗钢心给柳青留下深刻印象。

r在决定投资滴滴之前,柳青就对滴滴有透彻了解。最开始柳青希望撮合程维和吕传伟合并,柳青与腾讯、阿里双方关系都很紧密,如果能够撮合成功,她可以代表高盛以一个很好的价格与恰当的身份投进来。早在数个月前,2013年底的时候,柳青就撮合过一次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谈判。谈判在杭州机场举行,但是没有成功,此时两家公司正剑拔弩张,在市场上争强好胜,对股权比例等问题完全达不成共识,合并搁浅,柳青深感遗憾。柳青对两个人都看好,或者说看好网约车这个行业。梦想无法实现,她准备单投程维,也未果。

r这是没想到的,甚至也太没面子。

r柳青一句佯装的气话,程维倒认了真。当程维把想挖柳青的想法告诉董事会成员时,王刚和朱啸虎都难以置信,两人都认为程维是个志存高远不给自己设限的CEO,支持他寻找牛人加盟,但敢挖柳青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r董事会研究后,程维展开了攻势。他打电话给柳青,说他们开过董事会,他对她的话是认真的。柳青大吃一惊,毫无准备,就像对方突然表白。程维约柳青出来。被动时程维不敢看柳青的眼睛,主动时程维平静地凝视柳青。

r他们整整聊了一个星期。

r“如同热恋一般,每天超过16个小时交流。”王刚说。

r柳青后来对《福布斯》记者说,加入滴滴是找到了召唤,看到了正在彻底改变出行方式的未来巨大的可能。另外,和一个从骨子里散发着变化荷尔蒙的年轻团队一起成长,是一件绝对值得珍惜的事情。

r这是实话实说。柳青在决定加盟之前与程维的团队有过一次出行。那是两人谈到一个星期后,柳青还没决定下来,程维说:

r“我们一起去一趟拉萨吧。”

r非常好的主意,并且说走就走,马上订了机票。

r一共7个年轻的高管,大多二十来岁,加上柳青,一起飞到了西宁,然后马不停蹄租了两辆车,进入高原,计划用三天开到拉萨。他们没有一个人去过拉萨,程维也没去过,不知道拉萨在哪里,就是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艰难而又令人向往的目标。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年轻人的思维,甚至电游思维。

r第一天他们到了青海湖。原计划是住宿的,但天还没黑就继续往前走,结果下雨,又是山路。好不容易开到了一个小村庄,有个小宾馆,名叫黑马河宾馆,他们进去却又马上被吓了出来,因为里面都是狗。继续走,那一天他们一共开了1700公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高原上的小宾馆。两个司机都发烧了,司机跟程维与柳青说:其实我早不行了,我一路上都是方向盘顶着胸口开过来的。

r在那个孤立的藏式小宾馆,8个人吸了3000块钱的氧气,第二天等开到了喜马拉雅山底下,前面就是圣城拉萨了,8个人全哭了。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就是创业路,程维对柳青说,我把命交给了司机,就是信任他们。

r在拉萨,柳青给程维写了一个很长的短信说:决定了,上路了。

r出于对高盛的不舍,在高原上,柳青大哭一场,给团队的每位成员分别写了封长信,作为对12年高盛投行生涯最后的告别。

r全球投行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柳青是国际著名投行的高层,行走在云端;滴滴是个草根创业公司,干的是和司机、乘客打交道的苦活累活,未来也有极大不确定性,她放弃高盛投进来出乎所有人意料。从投行到创业公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柳青的特殊之处是她的职位是最高的,付出的代价也是最大的。

r柳青自己则把这个选择形容为“一切归零”。

r柳青也有一颗钢心,与程维无异,只是12年这颗钢心一直在云中。一个能够放弃400万美元年薪投入草根的人有一颗什么心呢?可不就是钢心吗!程维对柳青说,滴滴一半的收入都给你,行不?

r这是钢心对钢心说。

rStephenZhu曾和柳青在高盛共事4年,后来也来到滴滴,成为滴滴的战略部总监,Stephen说柳青是高盛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所有事情都要求做到极致,业务上非常激进,对自己要求很高,行事高蹈,从没失败过。也正因为如此柳青不担心自己别的,担心的是自己能否融入草根团队。Stephen注意到柳青从高盛人身边消失了足有半年之久,毫无音信,以近乎失踪的方式,努力地适应加入滴滴后的自由落体的感觉,以此消除自己的投行崇尚精英的气质,以及对草根底层的戒惧感。出差时,她主动从头等舱降到经济舱,住宿从奢华的四季酒店降到汉庭连锁酒店,就连奢侈品牌的皮包也被小心藏起来。

r尽管毕业于北大、哈佛,计算机科班出身,曾梦想是一名程序员,但柳青并不是典型的科技界人。意识里害怕失败的心态让柳青一开始用力过猛:她彻夜不眠,回复所有的微信、电邮,尽量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四处刷存在感,但其实有些事情未必是公司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未必是应该把自己累得半死的事情。柳青几乎是手忙脚乱,为忙而忙。程维给了柳青许多心理上的抚慰,教柳青每天早上列出一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克服做事的冲动,寻找工作的节奏感。

r柳青渐入佳境,慢慢找到经营企业的感觉。无法不和以前的生活对比:做投资就像游牧民族狩猎,几个人骑上马,就可以出征,完成了一个项目再寻找下一个目标;经营一家公司则像经营一家农场,需要事无巨细地关照所有人和细节,努力耕耘方能迎来收获。这种转变几乎是一种浸润式完成,没错这就是我想要的团队,我也一定能在其中发挥出我更大的价值。冰雪聪明,加上指点,柳青有许多随时随地的感悟,并且会告诉程维。

r没有人比柳青更适合滴滴二号人物的角色,2014年12月,柳青以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把所有对行业有兴趣的投资基金全都拉了过来,三个星期内便搞定了7亿美元融资,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之一。

r滴滴的这笔融资完成后,快的也不甘示弱完成了几乎相同数额的融资。融资之后,是继续火拼,还是握手言和,共同面对其他竞争者,两家公司由于有了柳青的存在开始进行更有诚意的沟通。在此过程中,柳青成了关键人物。因为和马云、马化腾、刘炽平相熟,和快的团队也互相信任,柳青主导的这场被媒体称作“情人节计划”的合并谈判开始,在一个基本框架下,战略股东的协调难度是最大的,柳青出色地完成了斡旋的角色。合并顺利进行,在翌年年初的协议签署仪式上,程维留下十二个字: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r程维宣布:“我们完成了一件互联网历史上都没有人做到的最成功的合并,因为互联网历史上还没有竞争到这种程度的对手完成了合并。”只用了两三个月合并后快的和滴滴迅速完成了产品的排兵布阵,并把整个团队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双方管理层无一人离职。疯狂工作正在带来回报,至2015年2月滴滴的估值已经上升到了百亿美元,用户量突破1.6亿。在加入公司6个月后,柳青也由COO升任总裁。在宣布升任柳青为总裁的公开信中,程维写道:“柳青在加入滴滴的半年时间,帮助公司完成了当时非上市公司最大一笔7亿美元融资,并带领专车、PR(公关关系)、GR(政府关系)团队浴血奋战,杀出了一条血路。”

r由于柳青的到来,公司的触角开始伸到专车领域。这一产品由打车软件向汽车租赁公司购买或租赁运营车辆,私家车主也被允许成为专车司机,从而绕过了出租车传统行业的管制。半年时间,滴滴便获得40万专车司机用户。出租车司机睁开眼睛就要交份子钱,而专车司机不用。租车行业认为自身利益遭到了侵犯,陆续有地方政府查处专车司机,至2015年5月,专车和出租车司机对峙街头、公安成立专项活动查处专车的场面愈演愈烈。

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评论这一现象称:“看到滴滴,就像当年看到小岗村一样。”1978年,安徽小岗村十八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手印,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37年之后,滴滴,这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意外地成为了促进中国深水区改革的一股强大外力。

r如同父亲柳传志曾提出的“不做改革的牺牲者”一样,滴滴和柳青也并不喜欢突出自身的“变革者”身份,也像父亲一样,柳青极其明智地意识到:在新旧制度犬牙交错的环境中,滴滴必须创新,但又不能与各方势力直接对抗。多年投行经历,让柳青习惯以客观、冷静、缜密的思维回答任何问题。在和政府沟通中,柳青也多强调作为技术公司滴滴能为政府提供的价值。柳青总是对地方官员说:“我们未来将推出滴滴指数,这里面会有很多城市的大数据,我们会和政府一起来策划未来整个大城市交通的布局。”

r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