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青灯有味忆儿时 七、姥家门口唱大戏

青灯有味忆儿时 七、姥家门口唱大戏

时间:2024-11-07 10:40:23

三四岁时,我最爱唱的儿歌是:

扯大锯,拉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唤女婿,就是不让小外甥去。

只因嫌他太淘气。不让去,也得去。

变个小鸟飞过去。

唱到这里,我便扬起两只小臂膀,忽扇着,做小鸟腾飞状。

这一天,果真盼到了,外祖父七十寿辰,请来个小戏班,母亲带着我赶过去了。

路程倒不算远,从我们家到外祖父家所在的三棵树村,相距不过几公里,两个村子同属大荒乡。外祖父家的院落很大,五间房子前面伸出个“大长脖儿”,距离大门足有十丈远。高高的门墙里面,隔成两段,前段养鸡、养鹅、养猪,还有畜圈;后段有几间厢房。东墙外面是一片梨园,春天时节,花开似雪,白茫茫的,坐在屋子里,就嗅得到花香。

乡亲们几天前就张罗着给金老爷子祝寿。为了接待小戏班,他们在大门外打谷场上搭起了戏台。正日子的前一天,戏班的角色都到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在台子上咿咿呀呀地唱。戏文一句我也听不清,妈妈说是《郭子仪拜寿》,她原本也不懂,听我父亲讲解过。戏里的女角全都是由男演员装扮的,行话叫作“反串”——这些我都不关心,只盼着给姥爷磕头,接受赏钱,吃“八个碟子、六大碗”。

来的。

三月初八,外祖父寿诞之日。清晨起来,“寿星老”就穿上了红袄、红裤、红袜子,扎上又宽又长的红腰带;然后,吃下了特制的长寿面,山参、银耳汤,外加两个完好无损的熟鸡蛋,吃之前在身前身后滚动一遍,说是要“滚运”(滚走了灾病,滚来了好运)。

祝寿开始了。“寿星老”端坐在太师椅上,窗外奏起欢乐的鼓乐,冲天炮百响齐鸣。舅舅代表子女先致贺词,然后,在妈妈带领下,姨娘们和舅母依次叩拜。姥爷从事先准备好的财宝箱里,随手拿出铮铮作响的“袁大头”,每人一律五块。待到第三代人祝寿时,我给姥爷磕了三个响头,并按照妈妈事先嘱咐的,高声说:“一祝姥爷寿高七十,二祝姥爷寿高一百,三祝姥爷寿高一百二。”姥爷高兴地捋着胡须,连声夸我聪明,当即赏赐了十块银圆。

到场?”

母亲说:“你三个姨夫,两个去世了,一个远在天津。一见大女婿到了,姥爷会怀念他们,你的两个姨妈更会伤心、痛苦。祝寿本来是欢乐的事,怎能影响一家亲人的心绪呢!等过两天,宾客散了,你爸爸再单独来串门儿。”

我又问她:“那些大红彩纸,不都是你带过去的吗?怎么,你跟人们说,是我舅母剪的?”母亲说:“里面有好几张是你舅母剪的。她岁数小,眼睛好,剪得细致。”

关于母亲的剪纸艺术,我想多说几句。

剪纸是满族聚居区特别是闾山一带上层妇女的一项重要的女工活,也是当地女性唯一接受过名师(也都是女性)指点的独特的文化传承。像江浙的丝绣,京津的书画一样,都是闺阁中从小养成的富有文化品位的传统技艺。满族剪纸,在艺术上具有本民族特定的语言和风格,有“无字天书”之美誉。就其文化渊源来说,它属于氏族社会未形成文字之前,远古风情的形象记忆,折射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充满原始意味的图腾文化信息。

旧时在这一带,走乡串户,随处都能见到从白头老媪到少年女童的剪纸艺人,俗称“剪媳妇人儿”。剪纸艺术题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举凡风花雪月,飞潜动植的自然风貌,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以及反映古老文化传统的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丧习俗,还有遍布民间的神话传说,可说是应有尽有。

作的。

翻看着剪纸册,我随口说:“看来满族是特别重视生育的。”

母亲说:“也不只满族,哪个家庭不盼望着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呀?”

我想了想,也真是这样。《诗经》中,周人就以昆虫中繁殖力强的螽斯(俗称蝈蝈)为喻体,祝贺新人多子多福,家族繁衍昌盛,旧时称之为“螽斯衍庆”。

在旧时代,一般的母亲在幼小的儿女面前,都避谈生育之类的话题,可是,满族在这方面比较开放,他们早婚的较多;为了早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一些殷实富户还有娶大媳妇的习惯。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