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未曾命名的山峰 山之子

未曾命名的山峰 山之子

时间:2024-11-07 12:13:22

作者手记

进入战争状态严格说来是一种态度。而敢为天下先,用战斗精神从事工作,“做山要做山尖尖,做人要做人尖尖”,敢打拼硬,永夺第一,是这个部队真正的魂魄和作风。该部队政委裴长青说,“做人做品牌,工作干精品”,人要追求完美,工作要追求卓越。所以我要求部队树立一流思想,战场无亚军,亚军就是死亡。

故事一老文头就是做活儿人中的人尖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弹体是在一百零二米的顶部放置的。原子弹是个两人合抱那么大的铝合金球体,里面主要是由浓缩铀、烈性炸药和金属构件组成,周身插满几十个引爆雷管。起爆之前,原子弹运来后,须放置在一个吊篮里,由卷扬机一点一点升到塔顶,最后安放在顶部的装配间里。装配间四周连接着铁架子,铁架是由螺丝固定的。除却原子弹不造外,余下的这些活儿就是工程兵们的专业了。

要爆原子弹了,指挥部人员上到铁塔几乎拿着放大镜检查了一遍后,甚觉满意,就宣布工程全部竣工,原子弹可以爆炸了。但是,担任安装铁架的一个老工人却亮了红灯。站在铁塔顶端,高空风吹彻铁架,犹如巨兽角力,特别是时有十级大风,形成巨大涡旋气流,铁架上的螺丝因晃动剧烈而松动,倘若脱落下来,势必会牵扯小屋,而周身都是雷管的原子弹一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有这种可能性就会有危险性,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他提出每个螺丝上必须要“破丝”,就是把拧完螺帽后将露在外面的螺丝部分锉平,使螺丝帽无法往回转动,因此保证原子弹万无一失。

老工人叫文乐安,是工程部队当时年龄最大的老职工,已经六十岁了。人们都叫他“老文头”。老文头就是做活儿人中的人尖子,把式中的好把式,飞机中的战斗机。他负责的工程中,精益求精,优中胜优,无人堪比。北京军事博物馆顶塔尖尖上的红五星,就是他带人一手安装的。凡他参与的这种“会当凌绝顶”的工程,堪称刀刃上行走,或掌上舞蹈,老文头都是孤独求败,一骑绝尘,令人叹为观止。

“破丝”意见一出,引起指挥部的关注。但考虑铁塔属一次性使用,且爆炸之日有气象部门保障,螺丝脱落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计划不变,只嘱工程部门尽可能采取补救性措施,以堵塞漏洞。

老文头的倔脾气上来了,既然说承认可能性,对于一个工人来说就是危险性!造原子弹是国家大事,就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风险!于是老文头不由分说,带了几个自己的徒弟,在铁塔四角安上滑轮,坐在吊篮里,一干就是四天四夜,直到把铁塔上的所有螺丝都抹平破丝,使铁塔真正浑然一体,把工程风险指标降到了“零”。

老文头这种“较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在老一辈工程兵里已深入人心,并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即使是安全工作,他们也如此较真——

“我当时任安全质量检查组组长,对此印象十分深刻。安装塔架,一个角四个作业手,一个人负责两个螺丝,哪个螺丝是谁安的,都有记录。

“当时安装设计院曾提出,安装120米高的塔,难免会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在施工动员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要充分发扬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但能否完全做到不死人,甚至不伤人呢?大家一番合计后,认为可以做到,于是从规范现场施工管理入手,打响了保安全的战役。比如焊工的钳子放在什么位置,焊条放在哪个地方,换焊条的时候,用完了的废焊头放什么位置,都做了详细规定。对安全带也做了精心挑选。使用前专门做了冲击性试验,绑着120公斤沙袋向下猛烈投掷,没有问题后才使用。由于高度重视,最终实现了零伤亡。”(张学文《首次核试验亲历记》,解放军出版社《征战风云录》第1页)

“2004年7月,我连夜赶到一个即将交工的工地。钻进坑道,在一处已经打扫干净的作业面上,发现一颗与设计要求不相符的膨胀螺栓。经了解,此种螺栓在施工中已使用了4000多颗。我当即要求将这些螺栓全部更换掉。虽然只有一颗螺栓出现问题,并不影响优质工程的评比,全部返工费时费力,不值得,但要从实战需要出发,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倘若今天把一颗螺栓不当回事,明天也许就会因为这点失误而流血牺牲。最后,部队按要求全部返工。”(袁德华《丹心铁血铸丰碑》,解放军出版社《征战风云录》258页)

故事二一场灾难将要降临

说了“老文头”,再说“老朱头”。老朱头叫朱少海,和老文头一起,曾参加过“两弹一星”的保障工作,不同的是,他的身份是工程师。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正是1975年批林批孔的时候。

一天,朱工正在指挥部准备施工方案,忽听外边人声喧哗,抬起头,通信员白着脸报告:出事了!便循声而去,到了现场,见导弹竖井底部巨大的提升机下,一截七八米长的钢丝绳被人割断,像条被人打死的巨蟒瘫在地上。

原来,一名技术员让焊工把这条钢丝的多余部分切割掉,以便往提升机卷筒上固定。焊工慌慌张张赶来,没有发现钢丝绳多余部分的标记,就问技术员,割哪里?技术员正忙着指挥另一拨人干活,用脚一踢说,就是这根。焊工蹲下身去,手起刀落,便把技术员脚踢的部位割断了。等技术员猛然察觉,回头一看,便瘫坐地上。

导弹是要靠提升机提升到井口场坪才能发射的,而这根极粗的钢丝绳,就担负着垂直提升的任务。因这根钢丝绳维系着不同寻常的使命,生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作为当时的“献礼工程”“大干快上”才赶制出来的。在当时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制作这根钢丝绳通常要一年的时间。正是为了这根钢丝绳,发射任务等候了一年才进行。到“货”之后,一个中队的官兵在泥里水里奋战了几天才把它安置到位,单等它建功立业。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就改变了它的命运。

朱工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工地上,所有目击者都泥塑般立在原地,空气凝固成颗粒已不能呼吸。技术员的肩头因哭泣晃出曲线,而那个焊工,因高度紧张,焊机还在手里握着,红红的火舌喷吐着,映出他苍白的脸。常识告诉他,一场灾难将要降临。

用不着刻意比附,在批林批孔运动正酣之时,这个无心之失将会引发为全国最大的政治案件。

他在现场仔细测量了剩下的钢丝绳长度,拿着图纸认真比照着。如果按照设计图纸上的要求,钢丝绳在完成提升任务后须在固定点前绕卷筒两圈半以上,而误割后的钢丝绳,充其量只能绕一圈半。提升机将负荷一百多吨,要求高度可靠,不能有半点闪失。一圈半比之两圈半,其安全系数分明存在着极大风险。倘若以此为论,钢丝绳确实已属报废范畴。

所有人都看着朱工,偌大的工地,只有他在走动,他成了工地的心脏和脉搏。

基地保卫处干部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了,摩托车还没熄火,腰挎手枪的保卫干事就冲进指挥部要求带人。基地首长和工程大队的领导也闻风而至。工地现场已经封闭,施工人员所住板房已经有士兵把守,任何人不能随意走动,就连已经准备好的“批林批孔批宋江现场会”也不搞了。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一种远比一百吨导弹更沉的重量带着人们向莫名的深渊滑去,阴云四合,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降临。

老朱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如果他不做什么,这个风暴就会离他而去,降临到别人头上。而要做点什么,所有的风险将会集中在自己头上。

老朱头选择了后者。

一圈半已经成为事实。如果安全力矩不够,钢丝绳端头就有可能在提升时被拉掉,由此造成机毁弹损的重大事故。但是,这是不加任何辅助手段的结果。如果采取补救措施呢?在迅速验算了几个关键参数后,他的决心得到了验证。

朱工制止住了保卫干事:在没有百分百证明钢丝绳完全报废的情况下,你不能冲击我们的工作!

他向领导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希望召开论证会——

多年后,一个目击者曾这样回忆:“会议一开始,朱工就当仁不让成了会议的主角。在一片质疑声中,他坦然地拿出了自己的计算数据。他指出,现在问题并没有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被误截掉的钢丝绳应当属于设计的安全余量部分,如果按照他提出的用增加紧固点方式加大安全系数的补救方案,仍然是可以保证作战安全的。他非常沉稳地表态,并愿意立下军令状,保证补救方案成功。与会专家和领导对老朱工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他都从容应对,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基地首长拍板认为朱工的方案有理有据,可以扭转危局,让阵地工程早日交付使用,虽然有风险,但值得一试。”

经过提升机满负荷试验和超负荷试验,证明了朱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一场危机顷刻间烟消云散。

人们都说,多亏了老朱头,关键时刻敢出头,靠学识和胆识制止了一场势已袭来的政治风暴……

故事三在最高的山尖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司永领刚当兵的时候,每次见到大山悬崖峭壁上屹立的高压电杆之类的东西,总不由暗自惊叹,在山尖的尖尖上再弄一个尖尖,该是多么的超凡绝伦,这才真正是“一览众山小”。这种不期然的凝视,谁也没有想到竟是对他的一种参悟和暗示,命里注定,他的军旅生涯,要与大山有关,与山的顶峰有关,与顶峰上再弄一个“尖尖”有关。

他在工程部队,最早的专业是勘测兵。这就和高山荒漠有了不解之缘。几乎有十年时间,他的梦没跑出过山野的剧情。梦的构成其基本元素就是雪山、石山、土山、石块、沙砾、野草、枯树、朔风、旷野、大漠、长河等等,从来没有室内剧或都市戏。“梦里不知身是客”,这样忘乎所以的事找不到他,就是做梦,他也总是带着自己的职业特点,携带着沉重的装备,不是上山就是下山,累得自己在睡梦中汗水涔涔,醒来时气喘吁吁。测绘兵是个连做梦都不能轻松的职业。

司永领曾经沿着红军的路迹勘测过。要去的路段崇峦叠嶂,山路险峻,十三公里要翻越四座大山。先是兵们修路,后又动员当地山民修路。上百个老乡修了三天,路修好了,桥也架了,结果夜间一场大雨,竟冲得了无印痕,没有办法,大家只能弃车上山,抬着机械设备,每人肩背背篓,装着食物用品,像过去的马帮一样,扛着背着提着,向云雾缭绕的山峰爬去……很可能,这四座大山的路程委实太险恶了,太艰难了,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它经常缠绕在司永领的梦境里,而每次的梦境都带有强烈的惩罚意味,这次做梦是背机器,下次又换成背钻机,好不容易梦见拿最轻的棱镜上了山,结果没走多远,棱镜变成了一块巨石,在梦里,司永领愤怒了,话还没说出口,就有声音说出来:这就是你的追求,你追求的是你自己,你的梦想有多大,你背负的东西就有多重……

终于有一天,司永领梦见了巨大的石头在漂浮——

“二零零二年,我们去了西藏。当时我还是副连长。当天晚上到了格尔木,后来便到了唐古拉山。那里的高度是5321米。我们没有开氧气,下车后就觉得人在水里一样晃,一切都在飘浮,山在飘浮,巨大的石头在飘浮。工地的海拔有四千多米,我们住在帐篷里,六个人睡在一起,晚上躺下睡不着,总觉得有人压着你,担心一躺下再也起不来了。于是我们晚上就开始打牌,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上山干活,扛着钻机没走几步,汗如雨下,气喘如风箱一般。我们的钻机总共有1.5吨重,拆开抬,一个部件就四五百斤重,平时在内地,扛钻机我能一口气走四五百米,而这时,连十米也走不了,只能走走歇歇。高原缺氧,头痛欲裂,嘴唇发紫,指甲深陷,躺着都难受,何况要负重完成训练,这种人体极限试验,一直到六个月后才结束。记得从西藏下来的时候,我们是坐飞机下来的,到重庆后,首长叫我下飞机,怎么叫我都听不到,人都下完了,我还在呼呼大睡……”

司永领梦到他像块石头一样漂浮起来。

司永领终于明白他何以对山尖尖以上的东西那样感兴趣了,有句话叫“山高人为峰”,测绘兵天生就是往山上跑的爷们。时间长了,对山上事一切无师自通。有一年在四川支援地方建设,刚转行的司永领领着工程战士在大山上架水泥电杆。在悬崖峭壁上立杆,一根电杆22米长,把它竖起来,相当于七层楼高。峡谷里的风把司永领们往天上领,一不小心人就变成了鹰。一位叫罗琦的测绘兵就是在高山上牺牲的。他就变成了鹰。这种刀尖上的舞蹈,至今仍能惊惧着他的回忆。当任务出色完成后,当地的电业局长擦着汗问司永领:你以前干这个干了多少年?司永领说从没干过。局长大惊,说这个工作,没有干过十五年以上,我不会让他带着干。司永领说,我们是部队,只要命令下来,就没有干不了的,就没有不敢干的。

事后,司永领想起当年看悬崖峭壁上风景的事,就想,今天如果在高空架杆时不小心变成了鹰,不知装饰了谁的风景?

故事四焊王孙金波

1997年,孙金波到上海某厂验收部队订货。该厂高工见军方竟连干部也不派,只让一介老兵前来,颇不以为然。他大大咧咧地把孙金波领到成品车间,也不介绍情况,就随手一指,请验收吧。孙金波从自己的工具箱里掏出一把小铁锤,也不说话,就在产品上叮叮当当敲起来。几分钟后,他擦着汗对高工说:对不起,这批产品质量不合格。高工把眼镜拿下擦起来,说不可能吧?这批活儿全是我们厂五级以上的焊工干的,怎么能不合格?孙金波说就是不合格。高工急了:你不能凭口说吧?要不从产品找一件符合要求的,作为样板,让工人照着干?孙金波说,我看过了,一件也没有。高工火了,你说怎么办?要不你给侬做一个标准件?孙金波看看他,不由分说,拿起焊枪“叭叭叭”一阵溢光流彩,烟花还未散尽,一个样品就呈现高工眼前。高工看着光洁平整一点瑕疵也没有的样品大为惊叹,问你肯定是八级焊工吧。孙金波说,我们部队没级,只有合格级和优秀级,达到这个水平就是合格。高工心服口服,立时宣布产品全部返工,其工艺流程中的氩弧焊工作由孙金波全权负责,助手由他在全厂任意挑选。

工程结束后,高工对孙金波说,厂里特别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厂长说了,只要留下来,你的家属孩子的户口立马安置,厂里给你支付高薪。大上海呀,多少人想进进不来呢……孙金波脸红了,谦和质朴的战士本色显现无余,他搓着手说:谢谢好意,不过,我是从大山里出来的,我离不开大山……

当年,孙金波与诸多焊工高手竞技时,部队领导曾问他行不行?他也是这样的忸怩神情,他搓着手,红着脸说:试试吧。那是1989年9月,华东企业优秀职工焊接技术大比武,邀请支援地方建设的工程部队派选手参赛。部队领导得知这次比武群英荟萃,多是行业的顶尖人物,是中国焊工的“华山论剑”,就通过选拔选中了孙金波。当首长们询问孙金波对比武取胜有无把握时,孙金波的口吻让首长们陌生。他不会说豪言壮语。但这个低调的人一上比武场却像换了一个人,他的焊枪会说话,那些弧光就是他的思绪,那些焊花就是他的激情。他的激情燃点只在山岳和钢铁之间。比赛结束,评委们围拢着孙金波的作品,每个焊点逐一审验,都不仅啧啧称奇。最后大会宣布:第一名,孙金波。

之后,提起孙金波,战友们便称其“焊王”。后来,“焊王”之名渐渐在基地、二炮乃至全军叫响。

而熟悉孙金波的人都清楚,他的“焊王”美名,是他拿命博来的:只要他脱下衣服,就可以印证。在他的胳膊上,胸膛上,腿上,脚上,到处都有发亮的焊伤疤痕,大的如硬币,小的如豆粒。这些上百个伤疤记录了一个战士对祖国的忠诚!有人为他30多年的奋战做了一个统计:转换50多个战场,用掉3000多公斤焊条,焊出50多万个焊点,焊接缝隙连起来有四万余米,相当于5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孙金波就是这样攀登上了焊工界的珠穆朗玛峰。

一组当年施工剪影

(一)

对安装兵来说,放电缆是平常事。但这次一点也不平常,要把几十根碗口粗的电缆敷设在全封闭的地沟桥架上。地沟有两公里长,作业空间狭小,人只能躬腰前行。桥架离地面很高,拐弯也多,若指挥、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最要命的是,由于移动和作业距离将近三公里,指挥联络极不方便。

困难很大,但工区前指一点也没有害怕。前指负责的喻明安、周哲忠等同志,带领技术人员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认真勘察、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多远一个指挥员,怎样拐弯,如何上架,每个细节都想到了。

早上8点,几百人在坑道口外组成了“一字长蛇阵”,所有电缆下地沟的地方、穿管的地方、拐弯的地方和检查井处都安排了指挥干部,传统的电缆架也改为了两台5吨叉车。随着一声哨响,电缆盘在两台叉车之间的钢管上快速转动起来,碗口粗的电缆被战士们托举着,像一条长龙似的向坑道内部游动,均习而有节奏的哨音此起彼伏,电缆敷设正式开始了。

然而,由于地沟内空间狭小,两侧都是支架,脚下又是水道,身上扛着百十斤重的电缆,战士们腰不能直,头也不能抬,推进十分缓慢。加上每隔50米才有一个检查井通气,地沟内空气混浊稀薄,异常闷热,不一会就有人体力不支瘫倒下去。对于蜿蜒数百米的长龙来说,每个战士都像一截龙骨,倘若一个战士倒下,长龙的行动就会滞缓,几个或更多战士倒下,长龙就会瘫痪在地,无法前行。

电缆不走了。

地沟上面的指挥员大声询问情况,下面的人却一无所知。何处障碍,音讯不通,于是坑道内外、地沟上下顿时躁动起来,现场—片混乱。见此情景,工区前指达成共识,除前指领导在外面指挥外,党员干部全部进入地沟搬运电缆,各连按编制序列,班长在前,副班长殿后,并在电缆前端用卷扬机牵引。

一番部署后,电缆再次启动,随着地沟内有规律的号子声,电缆盘匀速转动起来,一根,二根,三根……当最后一根电缆敷设到位后,整个部队欢呼起来……(周加成《鏖战中的记忆》)

(二)

一开工,我和电工组的其他几个战友被分到屏蔽组。

由于屏蔽是新的专业,开始干时,非常吃力。整个工程屏蔽中,我组承装的最为复杂——“拱高”。我们要了两个9米高的活动脚手架连在一起,在打电锤焊龙骨时,粉尘,铁屑,焊渣挡都挡不住,直往头上脖子上钻。上铁皮时,要两个人站在架子中间,两个人在下面用力拉麻绳带动铁皮上传,七八个人站在高架上既要用头顶,又要扶铁皮,还要弹线,打弹调固铁皮。上架犹如酷刑,架子摇晃如波涌浪卷,七窍被浊气粉尘堵塞,足下如走高跷,两手如托危卵,头上如负重石,汗水像雨一样往下流,心常常吊在嗓子眼。滋味比下地狱还难受。9米长,1.2米宽,1毫米厚的铁皮,是我们一块块从洞外抬来的,然后再一块块在15米的高空用头顶着,每2.5公分一个铆钉把它钉到洞顶,一个加班下来,仅铆钉就需一千多斤。头顶铁皮,要等铆钉全部钉好才能撤离,奇长的时间,不仅负重如山,且时时要保持精神集中,因多在加班状态,极度缺少睡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高空坠落,因此,闭眼就会睡着,睡着就不可能醒来,客观上形同自杀。而下边人流如织,从高空坠物,即使一截钢筋,也能刺穿安全帽,若是人和器物坠下,又势同杀人,惨状会更甚。因此只能硬撑,只能如历炼狱。为了赶进度,我们每天都如在炼狱里走一遍。整个工程下来,我们消耗角钢400余根,膨胀螺栓2000余个,铆钉40000余个,镀锌铁皮800多平方米,铜网10多卷,开预留孔100余个,每人平均消瘦五斤。

交工时,看着我们干出的精品工程,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感慨。以前,我从未见过和用过电动拉铆枪、手动拉铆枪、石材切割机、磨光机、电动剪、剪板机、折板机、压边机等,现在我居然都能熟练操作了!(刘飞龙《我不后悔》)

(三)

正像一位首长讲的:这次你们的阵地安装工程,即大规模的介质整修,在我们工程部队的安装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第一次”,我们所有参加整修工程的人员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当了工程兵后,安装工程干了许多个,每次工程前,首长们都会例行动员,嘱告施工人员做好充分准备。对“充分准备”的理解,无非是精神上做好吃苦准备,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令行禁止,物质上做好保障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自己部分的会牢记,不属自己的,譬如物质云云,当然也会乐于享受它的成果。而这次的所谓“充分准备”,却与以往不同。最核心的不同点是:要面对死亡。

这次整修的对象是剧毒的燃烧剂,它的闪点是汽油的十分之一。一根大头针从一米处落在地上所引起的火花就能引爆整个库房,人的皮肤接触到它便会中毒死亡。更难对付的还是氧化剂——红烟硝酸,它不仅会烧伤人体,其中的四氧化二氮浓度达到10ppmm将引起肺水肿,30分钟内便会致人死亡。可以说,死神就在身边,随时准备着与你握手……

施工开始了,我穿着厚厚的防护衣,戴着笨重的面罩,就像漫步在月球上的宇航员。每工作一小时,工作鞋里的汗水就流满了一半,汗水不会恒温,它会随着工作的难度涨潮或者退潮,温暖或者冷却……每天下班,我们的手脚就会脱皮。但我们没有退却。我们知道死神就在面前,但我妈说过,要是碰见鬼别惹他就是了。我想对死神也是一样吧,你干你的,他看他的,他伸出手,你不握手就是了。

就这样,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虽说和死神同处一室,到底还是我妈说得对,我没惹他,他也没惹我。

(四)

“施工就是打仗,工地就是战场。”营长带我们到施工现场时,反复说着这句台词。这次我们的任务是安装四台32吨行吊。当勘察完现场后,再琢磨营长说的“台词”,那就是说,我们必须完成这个“战斗任务”。

由于土建没有按要求预埋吊钩,狭小的空间里吊车又施展不开,每台行吊的自重至少20吨,即使分体安装,一个梁就12吨重。怎么办?如何把四台近百吨的庞然大物弄到十多米高的轨道上?整体式吊装已不可能。如果采用牛腿面上安装架子,一是空间不够,二是行吊两个梁对接没法移动,三是偌大的架子怎么搭?请来厂方技术专家,看看现场,似也无能为力。最可行的方案是把行吊化整为零,全部拆开,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组装,组装一台行吊至少二十多天,四台行吊要三个月时间。把这个方案一说,营长瞪眼道:开什么玩笑?只能给你三天时间!

没有退路了。想想这是战场,不能遇到火力点就退却吧,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为了准确了解情况,我曾多次爬到13米高的脚手架上观察测量,查阅了《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力学》《重型设备吊装工艺与计算》等书籍资料,经过多次力学验算,我最后提出“拱顶钻眼穿钢丝绳制作吊点”的施工方案。方案只是一种理性推论,现实是否可行?土建是否严格按标准施工?拱顶会不会拉塌?若出现意外,后果将是机毁人亡,一台行吊价值一百四十多万,这样重大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越想越犯踌躇。士官王登海劝我:算了孙工,风险太大了!把矛盾推回土建,让其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吊钩不就行了吗?

哪能仗打了一半,中途再退回去呢?想想这不是咱工程兵的作风,就只能再继续冲锋。经过进一步考查论证,改进优化吊装方案,我向指挥部立了军令状,保证按时完成安装任务!

吊装那天晚上,我一步不敢离开现场,精细检查着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从拱顶钢丝绳的变形情况,到行吊的异常响动,都会让我心跳加速。

开始试吊了,全场人员都看着我。我果断地一挥手:吊!一米,二米……五米……十米……终于成功了!(孙向轩《挑战》)

(五)

曾祥兵说,他做梦也没想到,工程部队里还有一种专业叫“刷白”。当他第一次拿着滚筒干活的时候,想哭。但他一想,泪水掉进白汤里,都是个白,图啥哩,就把泪憋回去了。阵地上也刷白,曾祥兵真没想过。看过美国影片《战马》,人家英国人修的战壕多么地道、讲究,但再讲究,也没有这样,还刷白,装修,弄得像个宫殿似的。布置任务时,连长说,屏蔽组每天上30张铁皮,打15000个铆钉的速度上铁皮,你们刷白组也不能落后,这个拱形大库,有多少平方米?三千?还是四千?三天拿下来怎么样?连长是个新来的,原先在机关里当参谋,对施工的事不太懂。但命令就是命令。于是我们分三个组,交叉作业。从早上七点开始,干到晚上十二点。干了一段时间,看进度不行了,晚上又延长时间,最后干脆住在阵地上,干着干着,实在干不动了,就开始睡觉,睡一阵,醒了再接着干。饭也在阵地上吃,最后连坐着吃也取消了,站着吃。因为喝粥时你会把勺子伸到涂料里,坐着吃你会睡着,不小心栽到料桶里。

但这都没什么。

曾祥兵说:“最惨的是,就这样晚上还要加班,熬了个通宵,白天又接着干活。加一个班后,又有领导来检查,你晚上又再接着加班,还要再干通宵,等于说能让你3天3夜不合眼。走路都直打晃。”

但曾祥兵却因此认识了白色,并且喜欢上了刷白。他说许多认识都是从白色里诞生的。比如有句话叫计白当黑,他说当你一连几个月在加班和高强度施工状态下,你眼里的白色就是灰色和黑色的。人的视觉如果一直被一种颜色占领,就会出现视觉幻想,你会觉得白色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就会觉得白色是个自给自足的色彩。白色还让人向素朴、简单和简约方面复归,生活里提倡极简主义,减少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能源支配,走向环保等,另外,白色还代表光明和希望……

曾祥兵已经有点哲学头脑了,但还有一点他没说,众多战士实际上已成长为一张白纸,等待着被书写。

故事五想太阳

从凌晨披着星星进洞,到夜半踏着月光回营,吃饭在工地,午休在工地,轻伤不下火线,有病在脚手架上输液,成年累月见不着太阳,官兵们成了卡夫卡笔下的“洞穴人”。由于长时间见不着太阳,加上洞里空气凝滞,地上潮湿,许多战士烂裆,皮癣,关节炎,掉头发等等,于是,想太阳成了工程战士的普遍心结。

叶文云和另一个战士在争得“预埋”名额时,最大的欲望是睡觉,另一个隐秘的动机就是想太阳,因为这是给地方某医院施工,可以有一天的机动时间休息,第二天还可以在太阳底下干活儿,把自己的每个零件都晒一晒。干活时,正是大热天儿,毒日头,但叶文云两个人却喜欢得不行,在太阳地里撒着欢儿,边干活边唱:太阳一出照四方,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弄得周围的人以为两个当兵的神经出了问题。工地负责人悄悄找到连长,说别出什么事吧?连长两人躲在暗处看了一会儿,说不能吧?那是缺太阳闹的,补补太阳就好了。工地负责人诧异了:你的兵是太阳能呀?靠太阳充电?连长又看了一会儿,觉得另一个兵的动作有点变形,突然想到,兵们在身体和精神受到极限压力下,其行为和能力会产生失控和变形。记得一个叫孙玉亮的兵,因训练、施工和精神苦闷的压力,每到夜半,就会爬到住地后面三十多米的铁塔上唱歌,而且是美声唱法,唱的是难度颇高的《我爱你中国》,每当几个人要把他抬下,他必须唱完“我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才能下来。一连几晚,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孙玉亮总上演着固定的节目。后来,找人将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换环境之后,他的夜半歌声才不再出现。想到这里,连长往前走了几步,冲着两个凌乱的影子喊了一嗓子:叶文云,有什么问题吗?叶文云放下手中的活儿,向连长摆摆手说,放心吧连长,我们是放松呢!连长点点头,又回到暗处去。

叶文云感激着连长的问候,活儿就更快了。他对身边的战士说,这就叫天公作美吧,第一次晒太阳,人家就这么慷慨,还真热!瞧,我后背好像烤焦了。就回头看自己的后背,一扭头,就看见身边的战士正在转圈,是那种幅度很大的类似独舞的旋转,他的脚下是竖着的像箭镞一样的钢筋,战士就向那些钢筋倒了下去……

叶文云一把抱住晕倒的战士,自己也就势坐在了地上,他也有些晕了。他用手遮住明晃晃的太阳,觉得它太刺眼了。他们这些洞穴人,已经不适应阳光下的生活。就在这一瞬间,他有些怀念洞穴了。

汪选平在当团政委时,碰到一个战士说他想太阳。当时部队正打攻坚战,几个月不见日光,战士想太阳想疯了。那个战士说:“政委,啥时候工程竣工了,我一定要躺在太阳底下晒上三天。”一句话让汪选平泪流满面。夜里躺在床上,回想战士的话,汪选平难以成眠。能否用一种形式把战士的渴望和情怀表现出来呢?

对着床头悬挂的灯泡光亮,创作的冲动让他脱口而出:“画一个太阳挂在床头/有空就把它瞅上一瞅/工作在洞库分不出白昼/不知太阳是在东头还是在西头……”吟了几句,觉得还有点味道,但因太忙,就把半成品转交给三营六连指导员张宁和政治处干事冯玉毓,让他们续写下去。一周后,两人完成了诗稿:

安装兵的太阳

画一个太阳挂在床头,

有空就把它瞅上一瞅。

工作在洞库分不出白昼,

不知道太阳是在东头还是在西头。

打花伞的姑娘爱遮着那太阳走!

想见太阳是安装兵的渴求。

等到任务完成凯旋归,

躺在太阳下狠狠地晒它三天;

潮湿的洞口中衣服被湿透,

画一个太阳给心情点自由。

甘于寂寞相守的战友,

不会为生活的一丝缺憾忧愁。

哦,安装兵的空间虽然少有蓝天!

安装兵的胸怀能让导弹遨游。

莫说见不到太阳,

太阳就珍藏在安装兵的心里头!

很快,这首诗就变成了一支歌,像风一样传遍了二炮部队。

故事六想爹娘

那时候,遇到工程会战的节点,在坑道里过春节是经常的事儿。那时候,电话还不普及。大年三十晚上,为了体现“年味”,坑道洞口值班室会设一部电话,让官兵们排队每人给家里打三分钟祝福电话。这似乎是一项福利,比如诸如中秋节、八一节等也是如此,在电话里有一刻短暂的通话,对战士们来说是一次亲情拥抱的机会。

那时候,战士小刘每次打电话都会让小龙排到自己前边,因为小龙从不拖延,也不会哭哭啼啼,带坏自己的情绪。小龙非但不拖延,似乎从没给家里人说过什么话。他放下电话时,总是嘟囔着:他们又去姐姐家了!

这一次,又轮到小龙打电话了。他照例又拨通那个电话号码。这个电话号码小刘是熟悉的。准确地说,是熟悉这个号码的区号。他和小龙是一个城市的,只是不在一个区。那个电话的区号告诉小刘,它无异就是这个城市的电话号码。

电话通了,电话那端响起清脆的“零零”声,在预期的时间里,电话依然没人接,小龙呼出一口气,如释重负的样子。就在他要放下电话转身要走的时候,电话那端响起一个水灵灵的女声:“喂,喂……”小龙惊愕地把电话贴到耳朵上,切断了水流的声音。他有些惊慌地说:爸爸妈妈过年好!小龙给您拜年了!说完转身就走,似乎并不等待父母的回应。

小刘看着小龙的背影,觉得好生奇怪。但他没有时间多想,就拨通了电话。半年前,他探家时交了一个女朋友,前些天,女朋友来信说大年三十等他的电话。电话通了,那端响起一个与刚才一模一样的女声:是你吗?刚才怎么回事?话说了一半就撂了?什么爸爸妈妈过年好,小龙给您拜年了,谁是小龙……

三分钟电话结束了,小刘也彻底懵了,谁是小龙?

这是北方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刘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却叫它“春晚”。从工地下来,要走二十分钟的山路,大山此时已经融入暗夜,成为最黑的部分。小刘举起手电刺向天空,只见零星的雪霁,像眼泪一样,星星点点飘洒下来。

回到宿舍,小龙已经躺进被窝。年夜了,指挥部开恩,给官兵一个温暖的夜晚,可以不干活了。于是多数战士选择在睡梦中迎接春天。此时的小龙仍在被窝里做他的“功课”,看样子已经要和春晚的高潮同步,随着远处收音机里的“五、四、三、二、一……”的声音,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小龙晃动的幅度因为哽咽而达到高点。他哭出声来了。

小龙是谁?

小龙是个怪人。只要一有亲密接触床板的机会,他就躲在被窝里听一盘神秘的磁带。这个不知何方歌星的磁带吸走了他的魂。有好几次,大家还看到他在被窝里抹眼泪。他的怪异引起战友的好奇,小刘就曾经向小龙借这盘磁带听,小龙红着脸,说什么也不给他。这个班,只有他和小龙是老乡,老乡逗老乡,总往心事上撞,他撇着家乡小调唱给小龙:

口渴莫把咸汤尝,

睡目不着莫捶床;

越食咸汤口越渴,

越想心肝夜越长。

唱归唱,听归听,该不给,还是不给。

有一次,小刘瞅小龙去山下出公差的机会,从他的枕头里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到了录音机里,全班人过节似地围住小刘,等待着享受一场意外的美妙轰鸣。但是,磁带一直无声地响着,响着,犹如风掠过原野。大家无趣地走开了,留下小刘纳闷了许久:怪小龙,他听空磁带干什么?

小龙是谁?小刘的脑袋里响彻着女朋友的话。

小龙还在饮泣,小刘走过去。战友们已经酣睡,没有人注意春天到来的夜晚,有人哭得这样伤感。

小刘想劝小龙,但想想没有劝。他从口袋里拿出那封写着号码的信,递给小龙:你是不是一直打这个电话?我女朋友说,这是火车站右侧五十米路边电话亭的号码,她的家就在马路对面,你小子也住这吗?你见过我女朋友没有?你说话呀……

浓浓的乡情包围着小刘和小龙。小龙从被窝里爬起来,手里拿着被泪洇湿的录音机。两个人已无半点睡意,便从宿舍里走出来,去看山下村子被爆竹烟花弄红的夜空。

小龙说,他父母都是聋哑人,父亲是车站的搬运工,母亲在车站扫垃圾。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家里条件虽然不好,但他们从来没苦过孩子,把他捧在手心里,呵着热气当宝养着。等他上学了,长大了,知道父母不易了,自己也参军了。在要远离父母的那一晚,想想父母的养育之恩,想想父母的无言之爱,他彻夜难眠,便录下了他们的呼吸声,呼噜声。到了部队,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听听父母的声音,感觉父母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父母不会说话,家里不可能装电话,但他想听听离父母最近的声音,家乡的声音,哪怕是电话铃声,他也能听出故乡的口音,所以他也和大家一样,去拨一个并不存在的家庭电话……

小龙说着说着又把录音机打开了。

这一回,小刘听到了小龙父母的声音。它比雪花飘落的声音还轻盈,比江水涌流的声音还坚韧,这是天地旋转的声音,春天走来的声音……

小刘和小龙流着泪向遥远的家乡呼喊:想——爹——娘——

故事七我的除夕

2008年2月6日,受二炮总部命令,按照上级指示,我们千里转进,驰援郴州。

刚刚卸下行囊,没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上级命令,开赴城郊二里庄进行电力抢修作业。任务目标:在17:30前抢修成功,确保18:00顺利通电。

我们到达抢修现场时,冰,还没有完全消融,挂在树枝上寒气逼人;雪,还没有融化,从山脚到山头,像是铺了一张白床单。有风,吹到脸上,刀割般。道路裹着冰雪,滑溜且泥泞。

附近的老百姓,见我们是抢修线路的,个个面带喜色问道:停电20多天了,今晚能通电吗?

没有动员,没有要求,搬工具,支吊车,架电缆……大家配合默契,丝毫不乱。架好电缆,时间已到9:32。

电缆粗且长,3×240的高压铠装电缆,足足410米,电缆盘高达到5.2米。

虽然我们都是放电缆的能手,但是今天也有些发憷。一是从来没有放过这种型号,二是人手实在太少。

怎么办?

战友们、电力工人,还有老乡们,都把目光投到了我这里。“干吧”,我扛起电缆就往前走,营长熊钊跟上来了,连长刘青阳也跟上来了,战友们一个接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扛起沉沉的、长长的、粗粗的电缆,一步一步往山上走。

满地泥泞,很是吃力,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要到了!

电缆刚刚放完一半,时间就到了13:00,高强度的劳动,同志们都饿了,累了,肚子也奏响了进行曲。

这时,电力公司送来了盒饭,一荤一素,很可口,就是辣。特别是我这个北方人,更是受不了,吃完了,嘴巴都快张不开了。

放下碗筷,马上投入抢修。

只有一个信念,湖南省委、省政府曾承诺“让老百姓除夕夜看上春晚”,决不能让这个承诺落空!

15:38,电缆顺利施放完毕。

接下来做终端头,电力人员开始上杆、架线、连接……

16:42,顺利完成第一天的抢修任务。

18:00,传来喜讯:郴州第一条主线抢通,已经有75%以上的居民区成功供电。

我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想,这一盏盏灯光是我们亲手为人民点亮的。

这个除夕,真是叫人难以忘怀。

故事八可乐男孩与我儿子

石仕意,一级军士长。全基地类似军阶的军士长只有三个人。石仕意的工资比旅长稍低,比团长高。采访中,他谈起汶川地震时,他和战友们救起“可乐男孩”的事,由此又扯起自己的儿子——

2008年抗震救灾时,有个知名度很高的“可乐男孩”杨彬彬,就是我救的。男孩双腿截肢,还专门来部队看过我。地震发生时,学生们都往楼下跑,身为学校篮球队队员的杨彬彬本来可以冲下来,但一个女生挡在了他前面,这时,楼板一下子坍塌下来,把他们封在了里面。女学生的头被楼板击中,当即死亡。而杨彬彬被二炮工程部队发现时,已是第三天的下午了。等把挡在他前边的女孩尸体安置好,黄昏已经降临,余震中,整个楼体不断向外倾斜,墙体的裂缝越来越大,随时都会訇然倒塌。负责安全警戒的指挥员急忙下令抢救人员迅速撤离。这时,总队政委高海华大声喊:三级以上士官、结了婚有了孩子的都站出来,其余的人统统撤到安全地带,原地待命!

就在这时,儿子的模样一下子浮现出来。我的血就往头上涌。我个子大,分量重,头发在核沾染阵地干活时掉光了,长得比首长们还老相,我在前边一站,领导们心里有底儿。我爬到楼里,把手伸进断裂的水泥板里,想把孩子拖出来,但几次都没成功。孩子的双腿被水泥板死死地压住了,在仅有的30厘米宽的空隙里,液压钳和其他机械都无法施展。这时,余震又上来了,那种浪涌的大震感逼得大家不得不往后撤退。

高政委说,有儿子的请站出来。像这种只有在电影小说里才出现的台词,今天竟然成了最可资凭借的选择理由。儿子!多么重要的儿子!我突然意识到倘若在余震中牺牲,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儿子!从他出生到如今,每年在家与他独处的时间超不过十天,如今,他一眨眼就十二岁了,这些年他怎么长大的?在地震这种人类巨大灾难的背景里,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一下子被我看得清清爽爽。

余震还没有结束,我就又跑回楼里。杨彬彬用微弱的声音说,叔叔,你就使劲拉吧,我不怕疼,拉断腿也没关系,我能忍……我听后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说,放心吧孩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得把你救出来!

在所有机械设备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把绳子拴住杨彬彬往外拉。因为夜已经来了,而杨彬彬已经没有明天,楼房会在余震中倒塌,三天三夜的摧残,他已经气息奄奄。在场的老师也同意拉的方案。高政委说:只能这样了,拉!

我爬进缝隙,用绳子系住孩子的腰。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对孩子说,咬紧牙,坚持一下就出来了,出来叔叔给你买可乐喝!

第一次把挡着的墙拉倒了。

第二次没有拉动。

第三次猛一拉,把杨彬彬整个人从水泥板下拖出来了……

从汶川回来后,妻子说我变了,护犊子了。有一次,孩子考试没考好,她让我打儿子,你想我能打儿子吗?我和他培养感情还来不及呢!我把眼一瞪说:你敢!

作者手记

新时期以来,国内每有重大自然灾害,诸如“98”抗洪,“08”南方冰灾和“5.12”汶川地震灾害等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在救灾过程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二炮这支工程部队。他们在完成阵地工程建设和战时工程保障的前提下,是唯一把“非战争军事行动”写进自己使命的部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代表着和平时期军人的形象、能力和气质。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