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著作性质探究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著作性质探究

时间:2024-11-07 10:11:36

[唐]周昉(传)簪花仕女图46×180cm绢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张彦远,字爱宾,原籍河东蒲州,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有宰执高官,历代收藏丰富。张彦远本人也兼善书画,喜爱收藏。张彦远在唐大中初年(847)由左补阙为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任舒州刺史,乾符初(约874)任大理卿。《历代名画记》作于大中元年,张彦远另有《法书要录》传世①。关于《历代名画记》的研究非常丰富,罗世平《回望张彦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②一文对《历代名画记》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此处不予赘述。

《历代名画记》分为十卷,其中前三卷为绘画理论的论文,后七卷是按照朝代先后排列的画家传记。前三卷有十五篇,其中有十四篇论文,第三篇并不是论文,因为其《叙历代能画人名》题目下罗列了从传说时代(轩辕)至唐会昌元年(841)画家374人③。这一长久的历史时期,人名的顺序与后七卷画家传记的顺序相同。周中孚和余嘉锡都认为《历代名画记》最初或许只有前三卷,后七卷画家传记是后来补上去的,补传后也并未将画家姓名转移到后面画家传记前面去,使得整体行文略显不连贯。宿白也认同这种推测④。秦仲文和黄苗子点校本却为了方便阅读,把第三篇文章挪到了卷四画家传记的前边,改变了《历代名画记》的顺序⑤。宋之前古书的序目其实多是放在书的最后,或分散在每卷之前,并没有一起放在前面的情况⑥。余绍宋和陈池瑜等则认为《历代名画记》十卷为张彦远原构⑦。阮璞则在《叙各代能画人名疑是伪作》一文中称,余绍宋和《四库总目提要》“两说并皆未为得其真际。尝就此篇重复考之,疑其出自后世俗手伪托,当非彦远手笔。其起初或为好事之人据《名画记》卷四以下文字,摘录画人姓名而成此篇,传播既久,复有好事者竟以之嫁名彦远,而揽入书中,遂使《名画记》只缘添此蛇足,累及全书体例不相伦类,面貌难免片瓦无存”⑧。许伟东在其《动机与策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再解读》⑨一文从“好事者”概念入手,对张彦远创作《历代名画记》的动机与策略进行了分析,但过于强调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论作用。就前三卷的十五篇名目和后七卷的关系论,或可探究出张彦远撰写《历代名画记》的目的和《历代名画记》的性质。

先以前三卷来论,这十五篇文章,可以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晚唐书画收藏界关注的问题。第一卷第一篇《叙画之源流》从发生论的角度探讨了绘画出现的原因,并重点强调了绘画的作用。结合原始绘画和绘画发展史强调绘画助教化的功用,并强调绘画在教化作用上胜于文字,推崇绘画的地位。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唐代甚至很长时间的封建社会里,读书识字毕竟是少数人掌握的能力,大量不能读书识字的人群的教化需要依赖绘画实现。《叙画之兴废》对历代作品收藏鉴赏和流失过程进行描述,并重点强调张氏家族收藏和散落的情况,引出写作意图。这两篇文章内在联系紧密。第三篇《叙历代能画人名》从画家的角度罗列了历代画家。第四篇文章《论画六法》以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所提及的“六法”为基础,对上古、中古、近代、今人四个时期人物画(含背景)的兴衰变化进行了分析。上古指东晋和刘宋时期,中古指南北朝中晚期和隋代,近代指初唐和盛唐时期,今人指唐肃宗以后的中唐时期(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时期)。前面三个时期是人物画发展的盛期,而中唐时期,各种题材都已经开始发展,但人物画仅是沿袭传统,所以张彦远认为中唐以后人物画衰落了。在进行古今对比时,张彦远还强调古今事物形象的变化,对于认识不同时期绘画的面貌有较为明确的分析。第五篇《论画山水树石》,谈到山水在开元时期因吴道子和李思训、李昭道而发生变化,树石则在代宗和德宗时期经韦鸥和张璪而发生变化,梳理了山水树石变化发展的过程。

第二卷第一篇《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介绍东晋以来到张彦远盛唐时期重要画家的师承关系,后部分从服饰造型等方面探讨南北方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论顾、陆、张、吴用笔》强调书画笔法相同,从顾、陆的“密体”到张、吴的“疏体”,体现了东晋到唐的用笔变化,从传神到脱俗,笔法愈发变化提升,吴道子被认为“古今独步”。《论画体工用拓写》分三个方面,画体强调了重墨不重彩,将画作分为自然、神品、妙品、精者、谨细五等,并认为能够分辨这五等是论画的基础。工用则从工具和具体技法特点分析,拓写则是讲保存真迹的摹写方法。《论名价品第》是从市场的角度重新对三古和近代进行了断代,并从作品的角度予以定价,结合画家所长说明画无定价。《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分为两部分,前边介绍鉴识、收藏、购求,后边讲阅玩,两部分关系密切,穿插介绍了贞观和开元两个收藏盛世的一些故事,保存了唐代收藏史的材料。

第三卷前两篇《叙自古跋尾押署》和《叙古今公私印记》可以结合《法书要录》中相关部分予以梳理,可知东晋到唐初御府收藏的绘画只有鉴识者的押署跋尾,并没有印记,而贞观始出现“贞观”御府印记,并开始出现装裱者的记录。钤印收藏者私人印记始于东晋周觊(传),开元后,钤印之风盛行。开元时期押署跋尾的情况仍然非常盛行,但是却出现因不同原因割掉前人押署跋尾的作法。张彦远所在的晚唐时期重视跋尾押署和印记,作为鉴识的佐证,可见这时收藏书画之风盛行。《论装褙裱轴》介绍了从南朝宋开始的装褙历史,对装褙的方法、时间、选材备料和前期工作进行了分析。裱轴从轴身、轴头、褾、带等不同部分介绍,并举了贞观、开元御府图书的例子。张彦远认为裱轴很重要,驳斥了因装裱华丽导致书画丢失毁坏的理论。《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主要介绍了长安、洛阳、浙西等地在当时保存的四十二处寺、六处观和四处官署壁画,详细介绍的有长安慈恩寺、兴唐寺、安国寺、千福寺,洛阳的弘道观、敬爱寺、大云寺以及浙西甘露寺。张彦远在记录各寺观壁画的时候附带记录了部分塑像和塑工姓名,还对殿堂以及寺观布局附带介绍,这都为后世研究唐代寺观规模体制、殿堂布局、造像壁画与前者之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原始记录。《叙古之秘画珍图》列举了一百多项唐代之前直至初唐重要秘画珍图的名目,涉及天文气象、地形地图、兵法攻战、民风民俗、历代圣贤、祭祀礼仪、出行依仗、宫室殿堂、四方职贡、禽兽祥瑞、器物本草、传说故事等。

卷四至卷十《叙历代能画人名》记录传说的轩辕时期至唐会昌年间画家374人。卷四至卷八记录了唐代之前的166人,传记从其绘画特长和著名作品两个角度介绍,并有重要的评论,大部分内容来源注明了出处,而出处相关的文献多数宋代以后已经佚失了。其中,晋代以顾恺之为重点、南朝宋以陆探微为重点、南朝梁以张僧繇为重点,最后介绍了戴逵父子,并总结了汉明帝以来佛教绘画的变化,提出曹(曹仲达)、张(张僧繇)、吴(吴道子)、周(周昉)四个流派。卷九和卷十记录唐代画家208人。卷九都是开元之前的人物画家和部分山水画家,重点为张僧繇传派画家,其中又以阎立本、阎立德兄弟和吴道子及其弟子为主。李思训及其一家数位画家都擅长山水画,所以在其后介绍的多为山水画家。卷十多是杂画画家,主要是开元至张彦远所在的时期。杂画所绘题材原本是人物画背景陪衬内容,开元以后成为独立的绘画内容。山水之外,树石、花鸟、牛马、松竹等各有名家。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也发生了变化,内容更为复杂,出现了鞍马、蕃马、界画和佛画等内容的专门画家,佛画甚至可以细分擅长菩萨和天王等不同内容的画家。这七卷不仅是画家传记,还是绘画题材演变史。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崇祯间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叙历代能画人名》《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叙自古跋尾押署》《叙古今公私印记》《论装背裱轴》《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叙古之秘画珍图》十五篇文章虽然分为三卷,但其内在关系却可以如此区分:1.《叙画之源流》和《叙画之兴废》,《叙历代能画人名》;2.《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3.《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叙自古跋尾押署》《叙古今公私印记》《论装背裱轴》;4.《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叙古之秘画珍图》。《叙画之源流》和《叙画之兴废》对绘画历史进行概述,接着罗列历史上有名可查的画家,即《叙历代能画人名》。如何评价绘画作品呢?首先从整体的角度强调“六法”,并主要介绍人物画的评价理论,即《论画六法》,再从其他题材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以山水树石题材进行介绍,即《论画山水树石》。画家的师承关系和南北地域差别都对绘画作品造成极大影响,故有《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著名画家中又以顾、陆、张、吴为代表的密体和疏体为别,所以介绍四家用笔,有《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对绘画的等级判定、使用工具材料的分析以及如何保存复制进行了介绍,既是从收藏的角度对前面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要求,即判定等级为基础,又从工具材料分析和如何复制保存的角度为收藏提供了操作性理论。《论名价品第》连接前后两大主题,如何评论和如何收藏。《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叙自古跋尾押署》《叙古今公私印记》《论装背裱轴》概括而言就是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后三篇文章都是《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延伸与具体问题的细化。《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和《叙古之秘画珍图》分别从当时保存壁画(部分在会昌毁佛时期被破坏)和文献记载古代绘画珍品两方面进行了作品分析和介绍。

卷四至卷十《叙历代能画人名》分时代列举画家及其相关作品,是结合前三卷理论的具体分析,是对以画家为核心的绘画史的梳理,也是从人物画发展到山水画与杂画出现的绘画题材发展的梳理。

就《历代名画记》整体而言,不管从组织结构还是内容布局而言,前三卷和后七卷应该是并列的两大部分。陈池瑜结合余绍宋将《历代名画记》归类为史传类的观点认为,《历代名画记》是以史传为主,兼及品鉴收藏,从书名解释为讲述各代绘画发展史⑩。张彦远对于绘画历史的钩沉最初的目的不是介绍画家传记,而是为了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这在其行文中多处可见。不管是绘画历史和收藏史的变迁,还是绘画作品评判理论的提出,以及绘画市场的价格情况介绍,都是为鉴识和收藏提供购求的前提,而这些条件又是为了阅玩。所以说,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体现的美术史观首先是以阅玩收藏为目的的作品观。至于后七卷的画家传记,应该是为了介绍以画家为切入点的作品分析体系,从而形成了绘画史或者说是画家列传。之所以七卷内容的篇幅超过了前三卷,除了画家和作品的相关信息本身就多的原因之外,还因为时代之变出现了新的艺术风气,导致人物画的发展受到阶段性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画和杂画,这在张彦远的观念中是一种衰落的表现,于是重点记录唐代之前的画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实原因使得古画零散,所以加强了对古代画家的记录,以传记形式形成了绘画通史,使古今之变进程中有可能失落的先贤及作品得以保存。

(作者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春晓

[东晋]顾恺之(传)女史箴图卷(局部)绢本设色不列颠博物馆藏注释:

①《历代名画记简介》,参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7-8页。

②罗世平《回望张彦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王世贞刻《王氏画苑》作371人,秦仲文、黄苗子点校本《历代名画记》目录作372人,实数为374人。④宿白《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⑤《历代名画记简介》,参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秦仲文、黄苗子点校,第10页。

⑥宿白《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第24页。

⑦陈池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系统与史学理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⑧阮璞《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⑨许伟东《动机与策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再解读》,《“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年。

⑩陈池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画史系统与史学理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2期。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