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国内主流教育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探究

国内主流教育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探究

时间:2024-11-08 02:24:20

[摘要]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国内各级主流教育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单一方面、浅表层次。国内主流教育媒体只有在理念上从简单叠加到思维创生、内容上从浅层移植到深度创新、用户上从单一传播到多元服务、管理上从各自为政到一体发展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国内主流教育媒体深度融合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创新融合的顶层设计出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近年来,国内主流教育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纷纷开通运营微博和微信订阅号,但在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多仍停留在单一方面、浅表层次。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探究国内主流教育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理念融合:从简单叠加到思维创生

从理论层面来看,媒体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二是操作层面的融合,即业务(包括传播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三是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的融合。[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首先就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理念层面的融合。当前,国内各级主流教育媒体在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和思维,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种形态简单叠加。因此,国内各级主流教育媒体必须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强化互联网思维,创生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

1.树立以有效传播为核心的大传播观

传统的主流教育媒体主要以教育报刊为平台,一般按主管主办方行政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教育媒体。不同等级教育媒体的宣传报道和文章刊发,对一个教育单位或者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造成这些教育媒体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往往简单地传播信息,而不看重传播效果。伴随互联网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传播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和受众的要求。于是,部分主流教育媒体办起网站,开设相应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有的还专门设立新媒体部门,进行独立运作。但总体来看,多数教育媒体只是将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平台的补充,有的只是把纸媒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过去,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整合加工;有的则是将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并行叠加,没有发挥出整体优势。

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树立以有效传播为核心的大传播观,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等级,真正“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创生信息,达到传播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传播影响力的共振放大效应。

2.强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是媒体融合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态势,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是传统媒体脱胎换骨、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契机。这其中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的建立。主流教育媒体要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尤其是以下两种思维。其一是建立用户思维。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海量的资讯信息可以使人们游刃有余地依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来挑选。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获得用户是重中之重。主流教育媒体必须重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其二是建立迭代思维。迭代思维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产品,并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开放性地吸纳用户意见和诉求,不断进行升级更新。这就要求主流教育媒体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地的传播成效,而是积极与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有效互动,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二、内容融合:从浅层移植到深度创新

媒体融合的实质,就是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的同时,利用技术来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使这些资源能够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的需要。[2]国内主流教育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对内容资源从浅层移植转变为深度创新,使其更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内容深度原创,增强专业性和教育性

目前,国内主流教育媒体融合程度普遍较低,一方面表现为内容资源的跨平台简单移植;另一方面表现为盲目迎合大众,内容资源缺乏原创性、专业性和教育性。微信公众号是国内主流教育媒体的主要新媒体平台之一,内容一般转载自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同质化十分严重,以至于一些主流教育新媒体并没有核心竞争力,可替代性很强。优质的内容资源,才能促进不同媒体平台的融合,这对于主流教育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尤其重要。因为主流教育媒体并不是简单地传播信息,还需要肩负传播先进教育思想、推介优秀教育典型和经验的职责,也就是不止于信息传播,更要有价值的传播。在价值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深度原创性的内容资源,才可以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度,提升新媒体内容资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2.内容平台化,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

媒介决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媒体融合意味着生成不同于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信息。传统主流教育媒体过于依赖单一平台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呈现出单维化的传播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部分主流教育媒体开始拥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出多维化的传播态势。对于媒体融合发展而言,要通过内容的平台化,实现立体化的传播。

首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推动内容生产平台化。经过传统媒体自办电子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实现联合互动的阶段,媒体融合现已发展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深层挖掘、整合信息内容,实现信息传播的多功能一体化阶段。[3]教育媒体更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推动内容生产的平台化。

其次,通过借力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等方式,构建立体化传播平台。目前,国内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以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主,利用微信庞大的社交用户,暂时起到了快速聚集用户、扩大影响力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传统媒体转型要警惕患上“微信依赖症”。搭上微信等商业互联网平台的顺风车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流量红利”,但也要冷静评估主导权旁落、用户大数据失守、商业模式和赢利能力架空等风险。[4]因此,国内主流教育媒体在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快抢占移动互联网这个阵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用户平台,如开发自己的媒体客户端、课程资源平台等,打造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些主流教育媒体除了拥有官方的自媒体外,其编辑也拥有自身的自媒体公众号,由此形成了从官方品牌到个人品牌的自媒体平台网络。

三、用户融合:从单一传播到多元服务

媒体融合时代,除了推动理念、内容、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如何实现用户层面的拓展与融合则是更为根本性的问题。“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有人甚至将其排在互联网思维的首要地位。该思维强调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强调“用户体验至上”;尊重用户主体地位,突出互动性,有的企业甚至直接让用户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增强用户参与感,以“口碑营销”方式扩大用户参与面;企业基于产品为用户提供持续的后续服务,增强用户黏性,与用户建立起深度连接。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受众已经从“读者”向“用户”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和消费者,而成了主动选择信息、传播信息乃至创造信息的用户。很多媒体坚持“用户转向”理念,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搜集了解用户需求,即时互动,增强传媒服务的精准度和个性化,扩大传媒服务的传播力和覆盖面,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吸引了众多关注,扩大了影响力。

然而,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郎劲松教授所言,“用户转向”似乎正成为媒体融合与转型的主导理念,但这种思路的负效应值得警惕。其一,“用户至上”不能取代“内容至上”。媒体不能为了迎合“用户”,采用哗众取宠的标题、捕风捉影甚至虚假的内容吸引眼球获取关注,坚守正确导向、创造优质内容才是媒体的最大责任。其二,“用户思维”不等同于“公众思维”。媒体融合需要在技术和服务层面有“用户思维”,但在沟通层面更需要有“对话思维”和“公众思维”,建构平等交流的机制,维护公共利益。其三,“用户驱动”不是“利益驱动”。不能为了开发“用户价值”,使媒体内容“泛广告化”“泛营销化”,削弱了对读者观众的尊重和敬畏。[5]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国内主流教育媒体如何基于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边界,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扩大媒体自身影响力,是促使其加快融合发展的动因。主流教育媒体大多由国家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既具有教育党政机关报刊宣传喉舌的功能,又带有教育行业报刊专业指导的特征,其受众主要为教育系统工作者,发行渠道主要是系统内发行。这类教育媒体由于掌握论文发表的资源平台,拥有教育系统庞大的订户数量,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的动力普遍不足。然而,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冲击下,一些主流教育媒体从其他媒体的发展中认识到转型是大势所趋,如果故步自封,不但会影响其主流地位,而且很有可能面临发行量减少的生存困境。于是,他们在立足原有读者数量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微信平台,积极拓展用户对象和服务范围,增强用户关注数量。

传统主流教育媒体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把众多需要得到专业指导的学生家长排除在外。这就导致很多需要向家长宣传、普及的教育理念、政策、方法,往往要由一些大众类媒体来传播,专业的主流教育媒体反而处于失语地位。基于此,一些主流教育媒体,发挥其身处教育系统的专业优势,开辟微信订阅号,向社会大众普及专业的教育知识。比如,由教育部主管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上线“中国教育报”微信订阅号,致力于打造广大教师、家长、校长、局长身边的“教育资讯专家”。秉持着“新闻+服务”的理念,除了向广大用户积极推送权威、专业的教育服务资讯之外,还通过微社区、微店、活动会议推荐、教育信息化产品推荐等运营,向教师和企业用户提供多元服务。2015年8月,“中国教育报”微信订阅号用户突破百万大关,随后在第八届中国报刊广告大会上荣获“全国最具创新活力报刊新媒体”称号,进入十强。[6]

省级地方主流教育媒体,也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打通用户地域界限和服务界限,从原来主要为本省市教育工作者服务,向为全国对教育有需求的用户服务拓展。比如,重庆主流教育媒体今日教育杂志社,以旗下六本纸质杂志为依托,自2014年起先后开辟“今日教育传媒”“今日教育考试”“今日教育幼儿家长”等六大微信订阅号,形成了分化与融合相统一的新媒体矩阵,除了推送杂志有关内容外,每日还坚持推送教育新闻资讯、专业指导服务类文章,弥补了杂志出版周期长、时效性互动性弱等短板,将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等不同层面的用户有机融于一体。同时,开展新媒体广告投放、图书出版、杂志微店销售、线上线下活动等多种形态的业务,全方位为用户服务。形成了杂志月出版与新媒体日出版相融合、专业出版与大众出版相融合、信息传播与经营服务相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截至2016年7月底,新媒体用户接近40万,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超过300万次,广告经营基本成型,极大地增强了主流教育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移动互联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人们日常所需,而移动阅读、移动学习也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的主流教育媒体,要认识到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树立起大教育观、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拓展服务对象和范围,优化服务质量,更充分地彰显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的价值。

四、管理融合:从各自为政到一体发展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当前,国内主流教育媒体大多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从整体看,这些新媒体大多还只是传统媒体的拓展和延伸,有的单位设立了新媒体部门,但与传统媒体又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融合互动。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1.搭建“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激发部门合力

当前国内主流教育媒体的融合发展,主要是以传统媒体为中心,推动新兴媒体的融合,这就容易导致内容生产、平台发布、人才队伍、经营运作的条块化,阻碍主流教育媒体的整体转型。因而,推动深度融合发展,就要搭建“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不再区分是以传统媒体为中心,还是以新媒体为中心,而是以项目为载体,跨部门灵活机动地开展业务。以今日教育杂志社新媒体部为例,其人员构成并不泾渭分明,团队一共6人,只有2人专职,其余4人兼职4个微信公众号日常运营和4本杂志的日常采编工作。而从内容生产和发布来看,新媒体部根据选题策划需要,可以统一调配杂志全部采编人员协作完成任务;杂志采编也可以从新媒体部调用人员。杂志上的重点文章、用稿征稿调查等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加工发布传播;新媒体上用户留言、反馈,除了及时回复之外,又通过杂志平台回应,增强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性。最终实现内容“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形态生成、多渠道传播”的良性互动局面。从经营运作的角度来看,杂志编辑部、新媒体部、市场部等部门整体联动,实现线上线下策划、销售、推广的一体化融合。正是通过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部门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合作的运作模式,促进了传统主流教育媒体的整体转型、融合发展。

2.构建“权责利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推动编辑转型

主流教育媒体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编辑自身的转型。然而,在新媒体发展赢利模式尚不明朗、教育媒体人手短缺的情况下,要求编辑主动向复合型人才转型,承担更多的融合发展责任,显然勉为其难。因此,构建“权责利”统一的评价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在权力上,单位领导在把好导向关的前提下,应该大胆放权,鼓励编辑主动探索创新;在责任上,明确所有编辑的“融媒体”工作职责,尤其是对从事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的员工提出具体要求,高度重视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培养;在利益上,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对专职新媒体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倾斜。同时,按照员工参与项目的贡献度,兑现绩效奖励,鼓励更多的编辑人员参与媒体融合发展。

3.探索立体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供坚实保障

合格的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除需要过硬的编辑功底外,还需要具备一定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传媒人才缺乏,制约了众多主流教育媒体融合发展。因而,教育媒体融合发展要探索立体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在人才引进时,除了考察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基础、采编技能外,还要重点考察其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和熟练度。二是加强培训工作,注重在实战中培训数字编辑运营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内部人才共建机制,推行传统编辑与数字编辑的互相轮岗与培养政策,[7]让编辑在多个岗位上得到全方位锻炼。四是重构内容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为编辑工作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注释: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南京社会科学,2011(11):92-99.

[2]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出版发展新趋向.出版发行研究,2014(4):5-8.

[3]秦艳华,路英勇.媒体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出版,2015(13):18-21.

[4]夏威.搞新媒体融合,请勿患上“微博微信依赖症”[EB/OL].(2015-01-02).http://www.tmtpost/183445.html.

[5]郎劲松.警惕“用户驱动”媒体融合的负效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7):6.

[6]俞水,李凌.中国教育报微信获评全国最具创新活力报刊新媒体.中国教育报,2015-10-13(1).

[7]胡涛.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编辑转型.中国编辑,2016(1):51.

(作者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