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这首诗的题目意思很明白,诗人在一个盛夏的晚上,在南亭中乘凉,清景当前,真正是满怀着闲情逸致,不禁想起能与他同赏良宵清景的朋友。南亭在什么地方呢?据陈贻焮先生的考证,孟浩然在襄阳有两个住处,一是岘山旁的涧南园,一为鹿门山隐居处。(参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8页)这里南亭不知道在哪一处,现在还无法考证出来。辛大是谁呢?孟浩然的集子关于他的诗有好几首,一首也是南亭之作,题为《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还有一首题为《西山寻辛谔》,因此一般认为辛大就是辛谔。据陈贻焮先生的考证,辛大也是襄阳一带人,隐居在西山,后来被官府征辟,到洛阳一带做过幕僚。浩然另有《都下送辛大之鄂》一诗,鄂即鄂州,现在的湖北武昌,所以也有人认为辛大可能是那里的人。总之是跟浩然性情、行事都很接近的人。所以诗人才这样地怀想他。
这首诗所表现的生活场景,为人们所熟悉,但作者所表现的情调,却是极其令人神往的。因为诗人写了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情调,使那个境界变得如此的超脱俗尘。它启迪我们如何欣赏自然的美,如何在适当的时刻将自己的生活提高到一个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
“山光”,山中的日光,“池月”,池上的月色。日落下去,月升起来了。这是最平常的自然界景象。但孟浩然这两句,却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仔细体会一下这音调,又是这样的跳荡活跃。说句过份点的话吧!一如诗人这辈子,就在这一刻第一次见到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景致,新鲜极了,有趣极了。这叫发现美。没有美的发现,就没有诗,尤其写自然景物的诗。发现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新”字。诗人的“新”不同于科学家的“新”,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那是科学家对新的发现。诗人则是从人们熟知的景色、人事中,发现一种美。平常看惯了,不觉得有多美,今日因了某种特别的灵感,突然发现这景物、这事情、这人物,美极了,于是把它表现出来,这是诗人的发现。陶渊明最善于发现这样的“新”。他有几句诗,写初春园林景色,“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以新好,以怡余情”。写得多新呀!孟然浩学陶渊明,也领会这种诗人表现自然美的原理。将这种平常的日落月升,写得如此新颖。让我再来读一遍:“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池边的地界,因为池水的关系,气温下降得快,月亮升上后,凉意渐生,诗人或许是新沐之后,爽性除下冠巾,抽掉簪子,任头发披散开来。这已是一个极典型的隐士的形象,再打开轩窗,往宽敞处放一竹榻,随意欹卧,一幅“襄阳高隐图”,就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要知道,诗人这样写,可不仅仅只是表现那份闲适的情趣,这情趣背后,是诗人一种人生观念,即所谓隐逸的意识。诗人表现生活、景物,后头都会藏着一种情感,一种思想,那样才醇厚,才会有品格。另外,这两句诗,“卧闲敞”三字,也不要轻易放过。组词值得玩味,有那么一点熟中带生的味道。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是一联名句,读者也许在一些池亭间看到过。写荷,写其风送香气;写竹,写其露滴清响。这两种美妙的花植,她们的神韵被写出来了。这样的富于感觉,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生动,也仿佛隐现在这样的形象之中。有人说孟诗的特点是“淡”,读这两句,恐怕不能仅用“淡”来评价。这位青春时期便立志隐逸的诗人,其情调是很自由、很浪漫,他把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几乎都当作情人来看。李白是他的知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在如此清逸的夏夜,当然会发生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调,会想到高雅脱俗的友人,于是诗人的心情从纯粹的审美境界中出来了,产生一种思念的感情,“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古人,中宵劳梦想”。“知音”是双关,既指欣赏其琴声的,也指彼此相同的人生志趣。这最后四句,风格也有所变化,变得沉挚起来了,高古起来了,有一种魏晋诗的风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