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卖花担上春欲放

卖花担上春欲放

时间:2024-11-08 11:00:14

买花,并写一首诗,在我国古代,曾是一件很寻常的事。

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先生曾经写道:“中国诗可以说是文学中的花朵,现存唐代以后的作品就有大约不下几十万首。可是如此丰富的作品当中,写到城市生活的那么少,却是出乎人的意外。”(〔日〕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著,戴燕、贺圣遂选译《对中国的乡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7页)小川先生所指的城市生活,主要是从商品交易的角度而言,这从他所举例的清代诗人王士祯诗句“铜碗声声唤卖冰”不难看出。就古代社会而言,城市与农村最大的不同,无非是城市有相对发达的商品交易体系,而农村则完全是自然经济。

写城市生活的作品少,这是我国古诗词的客观现实。这一现实存在的基础是多方面的。不过,所谓少也只是相对于古诗词“不下几十万首”的存世总量而言,若论绝对数量,则涉及城市生活的诗词犹有数千首之多,还是十分可观的。在这些写城市生活的古诗词中,有一类关于买花(卖花)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兴味。

买花入诗,唐已有之。白居易《买花》诗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白居易笔下的花是整棵购买、可以移栽的,因为它下文写了:“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白居易在《东坡种花二首》中对买花种树有进一步的描写:“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小树低数尺,大树长丈馀。封植来几时,高下齐扶疏。”在诗人笔下,买花移栽是豪富之家的特权,普通人家是没有能力问津的。白居易生逢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对社会衰败、民生凋敝的现状有着十分深切的感受,所以他对于花事的描摹往往蕴含着更深沉的人文与社会关切:“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一丛深色花卉的要价,竟然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所缴纳的赋税。这一方面凸显出官僚阶层贪图个人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丑恶面目,同时也反映了唐朝人们偏爱深色花的审美取向。这在与白居易同时的诗人刘禹锡的笔下也可以找到证据:“多沽味浓酒,贵买色深花。”(《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到了唐晚期,政治益趋糜烂,国内外各种矛盾愈加尖锐。咸通、乾符年间(860-879),各地盗贼蜂起,外患频仍,李唐王朝摇摇欲坠,而“豪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却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时人罗邺写道:“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栽。谁知豪贵多羁束,落尽春红不见来。”(《春日偶题城南韦曲》)又有诗云:“落尽春红始著花,花时比屋事豪奢。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牡丹》)比罗邺生活年代略晚的秦韬玉也有类似诗作:“按彻清歌天未晓,饮回深院漏犹赊。四邻池馆吞将尽,尚自堆金为买花。”(《豪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统治阶层的讽刺和谴责。

买花移栽的风气到宋代要更盛一些。北宋梅尧臣写过“冷局少风景,买花栽作春”(《刘仲更于唐书局中种郁李》)。毛滂有“阳春但更买花栽。留住蜂儿蝶子、等君来”(《虞美人》)这样的诗句。即使在南渡以后,诗人们笔下也没断过这一题材,比如“旋买花栽得野香,浴兰天气日偏长”(张镃《即事》),还有“笑呼臞鹤梅边去,旋买寒花竹外栽”(杨公远《借张山长韵呈方虚谷三首》),以及“倦客几时归去得,税园随分买花栽”(胡仲弓《秀野》)。与唐代不同的是,在宋代,买花移栽不再是“豪贵”阶层的专利,而是许多普通人家也可以兴之所至的事情。这显然与宋代商业经济的大为繁荣息息相关。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五十多首,几乎每一首都写到花,其中与买花有关的就有两首。其一为《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年李清照十八岁,正是新婚燕尔之际(参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页),满满的青春气息与新婚之乐几乎要从字里行间溢出。

李清照当时居住在汴京。北宋中期以后商业城市高度发达,汴京人口超过百万,消费十分旺盛(参芮乐伟·韩森著,梁侃、邹劲风译《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63页)。在反映宋代城市生活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挑担卖花人的形象。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汴京花市的盛况有详细描述:“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下册)》,中华书局,2007,737页)

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经济依然保持高度繁荣,都城临安的人口更是持续高速增长。到了陆游生活的年代,临安城人口竟然多达二百多万,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参何辉《宋代消费史》,九州出版社,2016,456页)。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下了临安花市的盛景:“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等花,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所卖品种—牡丹芍药,卖花的用具—“马头竹篮”,卖花的方式—“歌叫于市”,都与北宋盛时完全一样,也难怪那时的人们会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错觉。

想必,李清照早年在汴京所熟悉的卖花担子,后来也都原样照搬到了临安,所以才会有陆游那句令人悠然神往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大约那时候卖花人的“歌叫之声”于“清奇可听”之馀,又因其特有的汴京口音而增添了诗人故土难复、壮志未酬的感慨,正所谓“新愁易感,幽恨悬生”。

挑担“歌叫”卖花的习俗直到宋末元初也没有多大变化。蒋捷有一首小词《昭君怨》:“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代诗人对于“卖花声”情有独钟。类似“几处青帘沽酒市,一竿红日卖花声”(曹组《寒食辇下》),“卖花声里凭阑处,沽酒楼前对雨时”(陈起《过三桥怀山台》),“谁家子女群喧笑,竞学卖花吟叫声”(戴东老《春日田园杂兴三首》),“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何应龙《清明》),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的时节大抵以春天居多,“年年二月卖花天,唯有小桃偏占先”(梅尧臣《和江邻几省中赏小桃》),“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午梦醒来,小窗人静,春在卖花声里”(王嵎《夜行船》)。但是在其他季节,卖花人也没闲着。秋天如此,“卖花担上买秋光,分贮冰壶沁晓凉。滴取露珠供砚水,笔头已觉带天香”(姚勉《木犀》)。街头巷尾,即使冬日也不乏卖花人的身影:“一冬天气如春暖,昨日街头卖杏花。”(戴复古《都中冬日》)“烟浓日淡不多寒,担上看花雪作团。”(范成大《次韵朋元卖花处见梅》)卖花担上品种翻新,提示人们节令已悄然推移:“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方回《午节》)“轻暑著人疑酒困,卖花声转卖樱桃。”(葛绍体《烟雨馆》)宋代诗人赵蕃通过对卖花担子的观察,惊觉自己久客天涯,感慨不已:“来时才卖木犀花,卖到梅花未返家。作客悠悠有何好,定应诗兴在天涯。”(《见卖梅花者作卖花行》)。

卖花人清早就得出门,“卖花人起欲天明”(杜耒《朱令招作社献》)、“五更残梦卖花声”(张宪《留别赛景初》)。倘若顺利的话,下午花就卖完了,“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秦观《水龙吟》)。但是到了傍晚,花还没卖完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卖花声里夕阳斜”(王同祖《湖上》),“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赶上下雨天,卖花生意只得暂停,“卖花声断雨蒙蒙”(王镃《暮春即事》),“杏花深巷无人卖,细雨空帘尽日垂”(何应龙《题临安僦楼》)。一俟雨过天晴,马上又开始叫卖,“春晴好,溶溶雨尽,听卖花声”(刘辰翁《八声甘州》),“午窗梦断破微晴,蓦听卖花声”(刘敏中《木兰花慢》)。

赏花离不开饮酒。在古代诗人笔下,“买花”与“载酒”经常同时出现。既可以在春天,“斗草踏青天气,买花载酒心情”(陈允平《朝中措》),也可以是秋季,“行期买花载酒,趁秋高、月明风清”(张翥《声声慢》)。柳永所谓“论槛买花,盈车载酒”(《剔银灯》),大约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境界,不过倒也很符合他那种狂放的风格。

前文提到李清照两首写买花的词作,另一首写道:“买花载酒长安市,争似家山见桃李。”(《青玉案》)此词前人多以为是欧阳修所作,近年经徐培均先生考证,确认为李清照作品。前人将上述词作系之于欧阳永叔名下,大约是因为“载酒”迹近少年狂荡之举,不似女子所为。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就道出了其中的滋味。另如前文所举柳永词,在“论槛买花,盈车载酒”句后,尚有“百琲千金邀妓”这样的表述。总体上,“买花载酒”是年少时乐在其中、后来回顾却意兴索然的一件事。不论是“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江城子》),还是“谁道买花载酒,不似少年游”(顾阿瑛《水调歌头》),又或者“买花载酒忆当年,风景依稀最可怜”(凌云翰《重过柳洲寺》),看来就算是纯粹的饮酒赏花,也需要与之适当的心情配合才行。

(作者单位:中国证券报社)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