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
4单从定义看,集邮指的是以邮票及其他邮品为主要对象的一种收集、鉴赏与研究活动,也就是说,集邮是随着邮政和邮票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此算来,集邮活动至今已走过了近180年的路程,而在邮票越来越失去其实用价值的今天,这条路究竟会走向何方?还要走多远?集邮爱好者们众说纷纭,有“盲目乐观”者,有“杞人忧天”者,也有“悲观绝望”者,其实无论持何种想法,都说明大家对这个话题是关注的,对集邮的未来是关心的。
集邮:从何处来?
在邮票发明前的史前邮政时代,尽管有塔克西斯封,有比绍普邮戳,但吸引人眼球的邮票并未出现,因此还鲜有集邮者。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爵士发明了“黑便士”后,这个新奇的玩意便迷倒了大众,不久就有人开始收集邮票了,自发的集邮活动也从此一发不可收,只是最初发行邮票的国家很少,邮票的数量也不多,到1860年也不过只有区区913种而已。尽管那时邮票的图案相当单调,也没有什么传统集邮、专题集邮的概念,但并不妨碍人们对邮票魅力的青睐,那时集邮者的方向就是收集齐全世界的邮票。
可以说,集邮是伴随邮票而产生的,1864年11月3日,法国集邮家艾尔班在一篇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Philately”这个词,它是由希腊语“爱好”和“免税”两个单词合成的,这便是“集邮”,它的中心意思是“爱好”。正是因为这个“爱好”,全世界所有“八杆子打不着”的同好,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着同一件事。
有趣的是,最早有意识地收集邮票的人却并不是要集邮,伦敦《泰晤士报》就刊登过这样一则小广告:“为裱糊寝室墙壁,本人欲购入大量一便士盖销票。”这是英格兰的一位妇女为了装饰家居而收购邮票,当然这并不是集邮,但至少当时在某些人眼里对邮票已经有了另一种认识:即使是使用过的邮票,也不是废纸,而是有欣赏价值的。
随着邮票的出现和发展,集邮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1851年3月22日,伦敦一个书店老板在《家庭使者》上刊登了一则“交换和收购邮票”的广告,可以被视为最早有意识的集邮活动。
1863年5月11日,在美国邮政部长蒙哥马利·布莱的倡导下,万国电信联合会,即后来的万国邮政联盟(UPU)成立,该组织的成立为世界邮政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改革。
1906年,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伦敦集邮协会经英王爱德华七世恩准,得以冠名为“伦敦皇家集邮协会”,爱德华七世还亲自出任首任会长。
1926年,世界性的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成立,它的宗旨是:普及集邮活动、促进各国集邮组织间的联系;协同开展举办国际性邮展;致力于促进国际间邮票的交换;注重青少年集邮者的培养。从此集邮走上了一条正规发展的道路。5
6
7集邮:找着组织了!
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所有收藏门类中,集邮仍是普及程度最高、最有生命力的一项活动。集邮活动不仅参与人数众多,还拥有最为健全的组织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国际集邮联合会,在洲际范围内,各大洲都有自己的集邮组织。而在我国国内,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到各省区市的集邮协会,从行业集邮协会到各市区县集邮协会,每个行政层级都有相应的集邮组织,集邮爱好者想找什么级别的组织都有,而这些集邮组织都会竭诚欢迎你参加活动,甚至还会有人指导你如何集邮、如何参展,没有任何门槛。而我国集邮组织还有一大特色,即从国家、省市到区县还都办有集邮报刊,作为大家互通邮识,交流心得的园地。可以说,集邮协会是普天下最尽心尽职的集邮“引路人”了。
除了“官办”的集邮协会外,从20世纪后期开始,许多集邮爱好者还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不同名目的专业性民间集邮组织,他们自掏腰包、举办活动、自办邮刊,怀着对集邮的一片真心,迎难而上,永不言弃,成为中国集邮的一支生力军。
集邮:谁在坚守阵地?
虽然经历过辉煌,但不能否认集邮如今面临的窘境。从集邮爱好者的年龄段来看,今天的中国集邮人数已呈倒金字塔形,最上层的中坚力量仍是如今已经六七十岁甚至更大年龄的老年集邮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们见证了集邮活动的蓬勃兴起,经过了40年,他们仍是中国集邮的中坚力量,如今也许只有他们还在一如既往地买邮票、跑戳、寄无数的封片、写各种邮文、参加数不清的集邮活动,无论是“97浪潮”,还是疯狂的电子盘,面对市场风云变幻,他们仍然安之若素,任凭你新邮打折,我仍闲庭信步。
那么如今中青年集邮者的数量有多少呢?据我在集邮协会多年的观察,很少。这批人多为当今科研机构、公司、机关的白领、主力,他们拥有专业知识,不差钱,但担负着生活的压力,缺少时间,这些人与老一代集邮者传统的集邮理念和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集邮的手段多种多样,视野要比上一代人开阔得多。作为互联网的弄潮儿,他们讲究的是轻松集邮,只要轻点鼠标,全世界的邮票尽收眼底;想要什么,网络支付,就有人送上门来。他们无论是购买邮品还是编组邮集,起点都颇高,其中一些人就是直接奔着摘金夺银去的。总的来说,他们集邮的方式更为个性,更多的是我玩我的、你玩你的,没有上一代人那种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一花再好,也是独枝无根,只有“满园春色才是春”。集邮想要发展,自然需要新鲜血液。集邮圈的有志之士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意培养下一代了,他们从娃娃抓起,发展基层青少年集邮协会、创建少年邮局、为青少年举办各种名目的集邮绘画演讲比赛、夏令营活动,不可谓不卖力、不努力。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究竟能有多少孩子能被培养成一个真正的集邮爱好者呢?能像这些前辈一样始终不渝地爱上集邮呢?恐怕并没有人认真地总结过。
在现在“00”后、“10”后孩子的世界里,似乎一切爱好都可以在手机电脑应用中达成,今天有多少孩子进过邮局呢?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邮局是何物,自然也就无从体味到集邮带来的乐趣,集邮这个词对很多孩子来说,只不过是个符号而已。相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涌现的大批集邮者来说,现在的青少年集邮可谓是断崖式的“崩塌”。不过,如今孩子们对爱好的选择有那么多,你凭什么一定要他爱上集邮呢?8
9
10
11集邮:离不开用邮
邮票的发行和使用离不开邮政,集邮也离不开用邮。而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年自家小区楼下信箱的变化就知道用邮量减少已成大势所趋。过去,信箱里塞满了各种朋友家人的往来书信,后来大量商函替代了私信,当快递出现后,小区里又多了快递柜,于是信箱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中国邮政是企业,企业的生存是以能否盈利为目的的,这是市场的规律,当邮递员无信可投,面临失业时,也许邮票还没有消亡,邮政就已经转行了。
不过,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曾悲观地预言“邮票将要消亡”了,现在20多年过去了,邮票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了提高集邮爱好者收集邮票的兴趣,全世界的邮票发行部门都在不断地做出努力,变着法儿地取悦集邮者,极力挽留集邮者。从邮票的材质来说,目前已经从传统的纸质大大地扩展了,不干胶、丝绸、铝箔、塑料、木质、鱼皮、刺绣、水晶、陶瓷等新鲜材质层出不穷;从工艺来说,凹凸、光栅、全息、激光、有声、气味等新鲜技术令人耳目一新。
而从1976年瑞士印制了世界上第一枚电子邮票后,电子邮票已经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今天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行了电子邮票,其技术条件和工艺日臻完善,图案也逐渐多样化。近年来,智能科技也屡屡被运用到邮票中:快速反应技术(QR)、增强现实技术(AR)使邮票成功地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牵手,一扫二维码,就能从邮票上获取一切信息。在未来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中,邮票还会创造出什么奇迹,无疑给集邮爱好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
尽管邮票日新月异,但真正的集邮爱好者都知道,如果不实寄的话,邮票的集邮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编组邮集的时候,官白首日封不受待见,人为的实寄封次之,最受青睐的恰恰是最普通的自然实寄封。在书信往来的年代里,最不缺的就是自然实寄封了,那时大家写信纪念邮票、普通邮票都随便贴,大量的信销票也随之产生。但历史已不可能复制,在网络通信时代,提笔写信已经成为了一件稀罕事,手机上的简短留言成了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很难想象,如果鲁迅、陈寅恪、徐志摩生活在今天这个年代,他们将如何交换思想、传递情感,如何保存历史呢?或许在集邮的世界中,首先消失的便是自然实寄封。今天许多集邮爱好者所说的实寄封片实际上还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收集范围也只局限于集邮圈里少数人。
集邮的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未来,不可预测。不过,即使邮票消亡了、邮政消失了,还总会有这样一批人将一直生活在“古代”,他们还会不懈地编组各种邮集,参展得奖或是自娱自乐,不仅有“马尔雷迪封”会给你的邮集加分,也会有像“胜利”邮件这样的邮品被开发出来。
邮票的魅力经受了近180年的考验,即使有一天集邮活动消失了,世界上还是会有集邮者生活在他的世界里,也许,这就是集邮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