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才旦周:环保书记

才旦周:环保书记

时间:2024-11-07 07:03:47

我很遗憾,2012年进行牦牛文化田野调查万里行时,到了青海省玉树州的好几个县,却没有能够到杂多县。这次因为杂多县举办2016年牦牛文化节,作为牦牛博物馆长的我受到邀请,来到这澜沧江源第一县。

r进入杂多县境内,第一个印象是,这个纯牧区怎么这么干净?几乎没有看到在其他牧区到处可见的白色垃圾。辽阔的草原,碧绿一片,从眼前延伸到天边,以至停车休息时,手上的烟蒂都不敢扔。

r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在思考、在呼吁——美丽高原,是大自然造就的,是上天赐予的,而洁净高原,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我的观点是,藏区从前工业化社会,跨越工业化阶段,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们享用了工业化的成果,建设了城市和乡村,但不可避免地面临工业化包括钢铁工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玻璃工业等残留,且日积月累。能否把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留给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各种场合倡议“洁净高原”,但一直没有能够找到答案和方法。于是,如此洁净的杂多县,成了我最为关注的一个对象。我的目光自然聚集到杂多县的当家人、县委书记才旦周身上,他刚刚由县长转任县委书记。

r才旦周的祖籍在囊谦,他自幼出生在玉树,算得上土生土长的玉树人。虽然从儿时起,作为一个传统藏族家庭所受到的教育,不能往河里扔秽物、不能随便砍树、不能乱烧东西,但现代环保的概念是没有的。过去的藏区,每个牧民都背着一杆叉子枪,枪和马,是一个康巴汉子的标志。随着枪支管理法的实施,老百姓的枪都上交了。而年轻时的才旦周,曾经作为公安人员,下乡时却能背着枪,那是很威风的。有时候下乡也会打打猎,当然,那时还没有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

r2008年,才旦周调任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这个岗位让他真正接触到了现代环境保护概念,保护队的索朗达吉等队员们用自己的艰苦劳动乃至生命,去保护环境、敬畏自然,深深地影响了才旦周。而对于这片近五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保护,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由此,也拓展了才旦周的视野。他有机会与国内外的环保组织交流,与吕植教授、杨勇先生等著名环保人士合作,使他懂得了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平等价值,懂得了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人类的灾难和悲剧。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看到被偷猎者杀害的藏羚羊残骸,在新疆看到断流的塔里木河,被刺激的才旦周,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那时的才旦周,除了巡山时必须带枪之外,再也不喜欢带枪了。

r2011年,玉树地震后,他被调到玉树担任副市长,参加家乡的灾后重建,两年后,又被调到杂多县担任县长。

r具有戏剧色彩的是,才旦周到任杂多县,正遇上了一场媒体事件:省内外媒体集中披露了杂多县的垃圾问题——虫草之乡乃是垃圾之城。一时间,负面报道扑面而来。他自己亲眼所见的县城,也的确是垃圾遍地,污水成河。

r才旦周决定,从治理垃圾抓起。当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县长的首要职责是抓经济发展,垃圾问题只是抓城管的副县长该做的事。但此时的才旦周已经具备了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他想得更多、更远、更大。别看杂多县地处偏远,但它的生态价值非常高,尤其是作为澜沧江源第一县,这条江流经的地区,包括国内26个民族,六个国家,直接依靠澜沧江水生存的有六千万人;而当曲河又是长江的南主源,对长江的水量贡献最大。这样一个县,这样一个县的县长,肩上有多大的责任!

r杂多县有六万六千人,因为是虫草大县,牧民因为虫草致富,很多人迁入了县城。这个澜沧江峡谷间的小城,一下子挤入了四万七千人!其中有四万人是迁入的牧民。城镇化来得太突然,各方面都缺乏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但当务之急,是垃圾问题。才旦周决心已下,打响了突击战,一下清理垃圾五百车,至少三千吨!挖出的深层垃圾,居然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遗存物!

r那天晚上,我专门邀请才旦周交流。因为我在20世纪70年代就生活在牧区,对当时情况很清楚。那时,牧民出门放牧,带着一把水壶,捡上几块牛粪,就可以烧茶吃糌粑了。现在是骑着摩托车,带着瓶装水和方便面,吃完就扔掉。牧民进城安居是好事,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却不可能一天之内变成市民。才旦周笑笑,的确是这样。刚到任后,出差到外地,都不愿意回县城,实在是太脏了!按每户日产垃圾五公斤计,每天产生垃圾就是五十吨啊!小小的县城,一天不清理,就是一百吨,几天不清理,就没法儿待了。

r既有环保工作经历,又有从政经验的才旦周,请来北京大学的著名环保专家吕植教授,请来了NGO组织,与县里的干部一起走进群众家中,进行入户调查:你家每天产生多少垃圾?都是什么垃圾?如果让你把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不能做到?调查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老百姓都表示:能做到!才旦周说,是啊,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堆里啊!于是,杂多县提出了简单但响亮的口号:“垃圾不落地,出户就分类”。

r才旦周到任时,整个县城只有两台垃圾清运车、四十个环卫工,才旦周就从县财政拿出资金,增购了七台车,招收了三百名环卫工,结合扶贫就业,每月固定工资一千五百元,还给交“三金”。可这样,起初还招不到人,一是因为环卫工被人看不起,二是因为这些户籍在牧区的人失去了虫草收入。于是,县里就规定,每年虫草季放一个半月虫草假;每年县政府领导宴请环卫工,还选出八十名优秀者坐飞机往返拉萨旅游。有这几项措施,报名的人多了,社会上对环卫工也尊重了。除了公共区域外,在试点社区,每一百户设一名专职人员,由县财政支出。县城的居民每户每月交二十三元垃圾处理费,居民还很认可,当然特困户是免交的。

r我很关心县城以外的广阔牧区怎么办,才旦周告诉我,设立了乡村垃圾点,村里的垃圾送到点上,每三天由县里回收清理一次。特别是挖虫草的季节,逢藏历十五、三十全部停止挖虫草,清理回收垃圾。

r整治垃圾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仅仅靠行政力量、运动式是不行的。才旦周请来环保人士、NGO组织,进行科学研究,一是要减量,二是再利用,三是无害化处理,如果这三项都能各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那么垃圾问题就能得到基本解决了。同时,要让处理和再利用垃圾专业化服务的人有钱赚,有奔头。现在,负责杂多县垃圾回收的人,不但赚了钱,每年还要给县里上缴部分利润税呢。

r整治垃圾不到三年,才旦周的脸上开始露出舒展的笑容了——人们再也不说才旦周不抓发展、不务正业了,环境成为杂多县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整治垃圾、保护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效益:领导来了,投资商来了,项目来了,国内外游客也来了……

r我到杂多来参加牦牛文化节,草原现场聚焦了数万人,数千辆车。欢度节日的人们,难免会有废弃物,但能看到一些孩子们在捡垃圾,集中堆放;一些牧民手中拿着袋子里面装着空塑料瓶和易拉罐……才旦周的理念和措施正在变成老百姓生活的自觉行动。

r那天晚上,我与才旦周谈得很好。眼前这位年届五十的藏族干部,温和之间透着坚韧,谦和之中透着宏大,随和之间透着自信。

r我对他肃然起敬。如果连垃圾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r如果能够解决垃圾问题,又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r[桑旦拉卓读后感]

r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物质化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环境问题。

r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各种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些并非只是天灾,更多的是“归功”于人祸,这样的人祸,我想是因为人类心理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所导致的,环保的根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净化是否做得好。让我们每个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哪怕是一分钟,安静下来,想想自己是否因为一时的懒惰,曾经或正在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想想自己是否因为无穷的贪欲,曾经或正在乱砍滥伐、污染水源、无止境地开采。如果每一个人能减少那么一点惰性,减少那么一点贪念,减少那么一点自私,身边的环境就会干净很多。如果我们不清理内心世界的污染,环保问题依然会存在,并且更加严峻。一个县的书记,将环保作为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百姓发自内心地领悟环保的重要性,自觉保护身边的环境,让这一片雪域净土名副其实。这样的正能量传递,不仅造福当地百姓、造福雪域高原、造福中华大地,更是造福全世界。

r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