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花山庙,山形如花

花山庙,山形如花

时间:2024-11-07 08:39:18

女书,仅深藏于女性中间,妇女代代相传,如地下的河流,自成水系,不为外人所知。女书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已经到了1931年,这一记载与花山庙有关。那年,政府在一份《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载:

r“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

r扇中之字,可断定是女书字。

r花山庙、龙眼塘等神庙所在地,是女书文化的核心地带,女书流传到的地区,庙里供奉的主神,都是两姊妹,都是未婚女子。

r与女书相关的所有地方,都去亲身感受,体会曾经的感觉,去哪里,你都会请何艳新老人一起去。老人根据所在位置一一安排好时间、路线,几十个地方,她条理清晰,从容面对,慢慢地走,随意地看。

r过去来到身边。

r大部分花山庙,只剩一个名字在一座座山上了,老人指着对面的山,那就是花山庙所在地,现在连砖头都看不到了,听我妈妈说过。

r现在还有一个花山庙在县城的另一边。

r“你们现在去,我在家给你们做饭,正好回来就有饭吃。”

r老人这一次没有同行,身体有点不舒服。

r从河渊出发,穿江永县城,过一小村,允山镇到了,沿途打听。

r“花山庙怎么走?”

r大公路旁,忽略了往左边走的一条小路。集镇上,向一些年纪大一点的老人打听。

r掉头,往回走两公里,位于社下村,离县城仅三公里。右边一条不宽的水泥路,通向前面的村子,两边都是房子,路上不断地堆有沙砾、木材,很难通行,后来才知道,去花山庙可以绕村而过,往前,继续问路,继续往山里走。

r到一无人处,正在修路,到处堆满了小石子,想再找人问路,已经无人可问,身后远处田里有插秧的人,有些惊异,因为,出门前,何艳新反复叮嘱莲梅:

r“找不到花山庙,你就问插秧的人。”

r那时还嘲笑老人,问其他人不行吗?必须是插秧的人?

r而现在,一里路之内,见到的,就只有三两个插秧的人。

r莲梅往回走,问到了。

r“就在前面的山下。”

r知了,不间歇地叫着,中午11点的太阳,直直地,不断地泻落到巨大的容器里,空间拥挤着明晃晃的阳光,温度也在一点点开高,有点晕眩。

r四周全是山,山空出来的平地就是田,是村子,长出了房子和稻谷。

r神庙应该就在平地与山的过渡地带。

r往前走,田地不见了,进了一座座小山的包围圈。

r神庙在山下?

r这么多山,哪一座?

r抬头,张望,苍翠的树林,一声不吭地看着贸然的闯入者。

r正在寻找接近无望的时候,就在身旁十几米远的一座小山下,有一水泥碑,用白色瓷片镶嵌有“2009年8月14日”字样,上面写了几百位村民的捐款数目。

r到了神庙的下面,竟然也没有发现神庙!可见其隐秘。

r往山上走不了几步,丛林掩映,隐秘处,天然的一块石头上刻有端庄大气的三个字:花山廟。

r建有神庙的这座山,树林浓密,草木旺盛,枝叶盛满了阳光,偶有遗漏,光照在地上,就会有一大片野花漫地生长。虫虫蚁蚁,在树丛里飞,在小路上爬,到处是虫鸣鸟叫,好不热闹。

r从山脚开始,天然石头形成的小路,导引往上,脚下是石头,两边自然散落堆积成两人高的石墙,前面,两块大石头,从中间裂开,成一条路,不宽,继续供人上行,路窄,仅一人能行,继续往上,抬头远看,疑无路,近前,路随石转,石头多了起来,两边石头高耸,中间的凹地石路,勉强容人拾阶而上,竟有数棵参天大树生长于石阶之间,各种灌木杂草,恣意生长于石林里,形成苍郁之象。

r石阶窄窄地引出一条长长的路来,阳光在两边的巨石上斑斑驳驳,落叶,铺满石阶,偶有小土堆,便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草。

r不断有石头相迎,侧身,从旁经过,往上不远,便可窥见树叶间神庙一角。

r树木一簇簇地在岩石缝隙中生长,再往上,就没有露出地面的石头了——风化后的尘土,掩盖了里面的石头,树木生长为林。

r一个月以前的某个夜晚,庙里神像被误当为古董窃走。现在,花山庙里没有了姊妹立体神像,只留神龛,上面空无一物,无形无相的神,“神迹”清晰可见。立于前,依旧有肃穆、庄严感。气息依在。

r一张画,垂挂在帷帘拉开的墙上。画像代替了立体神像。

r画中两姊妹就是本处花山庙供奉的神:山水之中,有花,有树,两姊妹一前一后,跪坐溪水边。俩姊妹,古代女子装束,衣着绚丽,但颜色深沉,不显虚华。画像散发出高雅之气,姊妹脸色姣好,长发盘扎,没有远不可及,或严厉,或诡异的气息,她们就是村子里的两姊妹形象,手中拿一束红花,妹妹的手搭在姐姐肩膀上,两人白色长裤、长裙,腰间系黄、红彩带。

r姊妹约莫十八九岁模样。《永州府志》(清道光年间)记载:花山庙,永明(现江永)县西七里,相传唐时谭姓二女,采花仙去,香火极盛。

r记载的就是此座花山庙,谭姓二女,即是画中人,此地与县城相距约七里路程。

r所有的传说,都发生在很久以前,姊妹俩有一天,进到一个山洞里喝水,喝了之后,就不能动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坐化成仙。

r几双鞋子供奉在神龛侧面,两面圆的镜子,中间有瓶,插了几根绿色的树枝。神龛下,有一小半圆浅洞,似壁炉,洞中供有一个小杯子,红色灯芯数根。

r神龛前,大堆香、纸钱的灰烬,高度,即将超过神龛。

r神庙右边,一排突出来的石头,像给山人、神仙留的长凳,神庙建在石头的中间,有意把一长溜石头留砌在墙内。所有的姊妹神像庙宇,都会把墙砌在一块长条石上,一半在庙宇里,一半在墙外。

r神庙左边墙上写有“解签处”三字。墙上写有女书字,占了大半堵墙,题为“承传女书歌”,之前所有的神庙,不会出现女书字。这是后来,为了宣传女书文化,新添写上去了一段女书字,翻译成汉字就是:

r娘守空房隔天女

r守到如今不成人

r上无倚来下无靠

r何艳新老人发现了一个女书字写错了,“无靠”的“靠”字。何艳新背对这些女书书法,像是在对虚空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r“反正他写得……很是漂亮,像花一样,有些难看的字他就改变了。”

r有些女书学者和传人,对于极个别视觉似乎不好看的女书字进行了一点笔画的挪位。

r花山庙的墙上有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中国民间神仙图数张。

r另一幅《姊妹图》的神像直接画在中间一堵墙上,形貌与之前的纸本画像有细微区别:妹妹长发,扎成一束,垂落于腰;妹妹偏瘦,姐姐圆润。

r壁画内侧写有“心诚则灵,有求必应”。

r旁边圆木柱,红纸对联。上联:昔日上天言好事;下联:今朝下界降福来。

r花山庙的布局与龙眼坛基本一样,都是一间大殿,花山庙稍大些,神像前,木墙式屏风,起到遮挡神像的作用,龙眼坛神庙仅用一块红布拉在神像前做遮挡。

r每一座娘娘庙都是女书活动的重要场所。

r每年二月初一,女性们请会写女书字的人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在折扇上,内容大部分是做姑娘多么的好,嫁到婆家后是如何的苦。她们每人一扇,扇上写了自己的各种苦难,开心的事当然也写。大家一起诵读,读完你的、读她的。

r1779年,蒋云宽(清嘉庆四年的进士)在《近游杂缀》中写道:“层岭之麓又有花山,山形如花,故名。唐时谭氏二女入山采药蜕化,土人山巅如祠。山多菪石,石隙透一小径,天然梯级,竹树翳蔽,云雾蓊蔚。每岁五月间土女多赛词矣。”

r这篇游记记载的就是此座花山庙,所描述的景致与现在几乎没有差别。

r花山仙子,是江永传说中的非宗教女神,都庞岭下很早就建有花山庙。每年“端午后五日”,花山庙庙会,为期三天,当地女性,无论是否婚嫁,她们成群结队,赶往花山庙,朝拜祭祀花山女神,她们把各种愿望和亟须解决的问题,用女书字写在纸片、折扇,或手帕上,到姑婆庙(花山庙、龙眼塘,当地人都叫姑婆庙,或娘娘庙,也有人认为,姑婆在江永土话里,其实就是观音)用当地方言,也就是女书歌,把心愿唱诵给仙子听,也有不唱的,直接烧,祭祀活动结束后,妇女们就一起唱女书歌。

r结拜姊妹,是姊妹神仙之源。

r结交姊妹是女书文化的根本。

r每个村庄里,都有她们大大小小的庙宇,敬奉着她们的神仙。家中有事,男人女人到庙里,神像前,跪下,烧香,烧写有女书字的纸片,内容就是她们想求神保佑的事情。

r村口一位新婚女子,两年都没生孩子,她找到邻村的老人,把女书字写在纸上,从集市里买了双小鞋子,从大哥家拿了双比较新的跑鞋,到花山庙,烧香,恭恭敬敬地把鞋子摆在神龛旁的石头上。西南官话里,鞋子与孩子同音。

r何艳新唱《花山庙》女书歌:

r楼中移正诗书砚,写信一封到鬼神。

r奉请姑婆仔细看,一二从头听我音。

r曾经的神仙姊妹,着红衣,戴彩冠,脸上化妆,与老戏里的公主形象无异,神像坐在椅子里,旁边有孔子、董永、雷神等雕像。现在,都看不到了。娘娘庙里过去有戏台、龙母祠、过厅三座大殿,“大跃进”运动,把庙里的石块拆去修了水库,“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庙的墙也拆了。

r这些活动“破四旧”也一起给破了。

r花山庙旁边,立着几块老石碑,时间侵蚀,字几乎被磨平,只剩下凌乱有序的笔画,一横,一点,七零八落,有人考证,其中一块四方残碑,是乾隆十七年重修立的。不远处,一间低矮红砖瓦房——守庙人的住房,这平常日子,回家干农活去了。

r庙四周,到处是树、杂草、石头。

r花山庙,“山形如花”,很形象,站在附近的小山上,花山庙的任何一个角度,感觉自己就站在某一片花瓣之上。庙四周,众山又形成一片片花瓣。花山庙所在的花瓣上,树林尤为浓密,苍苍翠翠。其他花瓣,多是石头上长出浅浅的灌木,植物不深。远不及花山庙,走进去,走出来,恍如一座小森林,也许是当地人对神灵的敬畏,才不敢在此乱砍乱伐。

r离花山庙不远,两个小山包上,各长有树两棵,爬满了藤蔓,双双立在进山的路口。

r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