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黄宗羲传略 谢世

黄宗羲传略 谢世

时间:2024-11-07 12:58:33

当七十八岁的梨洲决心祼葬时,他的心胸已迈过了许多沟壑。寻常之人站不到那样的高度,不免反而因自己的一叶障目而对他困惑以至非议。比如对康熙皇帝的态度问题,众人眼睛还盯着“爱新觉罗”这么个异族姓氏,梨洲目光却已投在了别处。众人只想到他不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称道“外来统治者”,却不曾单独地看看这“外来统治者”表现如何、做了哪些事、坏事多还是好事多、比过去的朱姓汉家君主如何,尤其是普通的中国人——老百姓得失如何……当然,这些问题不简单,有千头万绪的内容缠绕其中,谁也没法一语廓清。但梨洲无疑有他的道理,那道理也许距现实有些远,也许再过一千年就是人间很普通的道理——因此也许是现实还裹在沉重因袭里,一层一层地走不出来。

无论如何,他基本是走出来了,祼葬便是最好的表征。

体会一下:不要棺木、不要纸块钱串、不要做七七、凡世俗所行一概扫除,这是与“一定之说”、“肤论瞽言”、种种可笑的束缚人的习规决裂;“敛以时服”,不刻意着明朝装束表示遗民身份,只如平时衣着,这是顺其自然,去身份化、以自我回归。

以上是“不要”,而他又“要”什么呢?要三池荷花、要“相厚之至者”每人于坟上植五株梅树、要与自然亲近、与鸢蚁们的平等与融洽……古时,没有我们嘴边的时髦词“自由”,却并非没有那意识或精神。“莫教输与鸢蚁笑,一把枯骨不自专。”自专,差不多是自由的意思吧,至少是自主。“残骸桎梏向黄泉,习惯滔滔成自然。”这一句,意思清楚多了——他不愿意自己的身体纳在习惯的桎梏里,就算死掉了,那把骨头也不愿进入桎梏。

人生最后几年,和所有老者一样,身体犹如一台磨损过度的机器。从他自己所述,有以下几种病症。首先是严重的足疾,“老病废人,足不履地,四顾无语,如此便与地狱何殊”!“别后足疾愈甚,至今不能履地,真同桎梏。”足疾具体为何不详,总之严重到卧床,不能下地走路。次为呼吸道病症:“痰嗽半月,几于不起,今尚未可知也。”高龄老者,最易肺部感染,梨洲显亦不免。另外还有一种情形:“麻症时发时愈”,所谓“麻症”,多半是脑部供血不足,而致肢体失感,“时发时愈”,或为初起症状,若不得治向前发展便是脑卒中。其诉该状之《与万承勋书》写在“乙亥立秋”,即1695年8月7日,而仅过五天,与世长辞;据此来看,大概死于脑梗突发。

梨洲似乎有所预感,《与万承勋书》是当作辞世宣言来写的:

总之,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

连列四个“可死”,表其无憾。末条是重点,说明梨洲的骄傲;他料着了自己著述在历史上将居何种地位。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三日,为“文明”思考终生的黄宗羲,用死亡完成了最后一次思想过程。遗愿得到遵从:

不孝百家谨遵末命,于次日舁至化安山,不用棺椁,安卧圹中石床,前设石几,置所著述图书其上,即塞圹门。

梨洲逝世一周年,弟子们讨论给他上一个怎样的私谥。地点在宁波万言宅舍,到场者二十七人。首先确定下来“文”字,皆无异议。第二个字,有人提出“孝”,仇兆鳌不可,主张用“节”:

先生抗蹈海之踪,而高不事之守,直使商山可五,首阳可三,此宇内正气之宗,有明三百年纲常所系也。谥以“文节”,乃不失先生之大全矣!

仇兆鳌学问很好,此番议论却不让人佩服。说什么乃师一生行迹,足令“义不食周粟”的首阳二贤平添一位,变成三贤;尤其还扯到“有明三百年纲常”,若梨洲有知,恐叹其死读书、读死书矣。众同门相执不下,遂“共就先生像前决之,得‘文孝’二字”——兴许是拈阄来定吧。梨洲真是把“自专”进行到底了,竟冥冥中替自己定下“文孝”之谥。大家诧曰:“先生之灵,殆欲自昭其苦志之所在欤?”

以上过程,由万言完整录于《文孝梨洲先生私谥议》。根据这记载,自由思想者黄宗羲于死后拒绝将自己与“节”字联系起来。“文”,是他一生的事业、内涵和理想。“孝”,则有袖锥刺贼、替父伸冤的少年壮举和多年“负母流离”为依据。

2012年8月写起,2013年9月毕

责任编辑:季亚娅

插图:孙文然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