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刘成勇
[摘要]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在矛盾中寻找发展机遇成为新闻出版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融合发展过程中八对矛盾的辩证分析,为新闻出版企业提供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融合发展矛盾分析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5月9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其研究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用纸量约为270万吨,比2013年减少了近1/4。尽管各家报社对发行量讳莫如深,但也难掩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的事实。同时,报业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连续4年负增长,2014年的下降幅度甚至达到两位数,2015年下滑更为严重,普遍达到20%以上。报业的发行和广告双双折戟,正遭遇“断崖式”的下滑。
客观地讲,在新闻出版行业中,报业的信息化开展得最早,信息化意识最强,信息化水平最高;网站、手机报、数字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应有尽有。尽管报业对融合发展做了初步探索与尝试,但也没能阻挡其业绩下滑的结果。唇亡齿寒,图书出版的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鉴于当前传统媒体所处的困境,中央2014年8月18日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融合发展,知易行难。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参透融合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矛盾,寻找破解之道,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如何辩证看待这些矛盾,为新闻出版企业提供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可谓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汇。2015年6月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班委会上,对于互联网思维,诸如“单品海量”“极致”“羊毛出在猪身上”“平台战略”等观点进行逐条批驳,他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很荒唐的提法。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人物则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则认为:“传统企业要转型,一定要把自己当成傻瓜,不要‘+互联网’而要被‘互联网+’。”
这场对互联网思维的争论,把企业是要“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互联网+”与“+互联网”,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互联网+”的主体是互联网企业,主导权也在互联网企业手中,“互联网+”传统产业的结果必然是改变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重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创造新兴业态,这实质上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互联网”主要是传统企业主导融合进程,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理念,打破信息不对称,解决用户刚需和痛点问题,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传统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11项“互联网+”重点行动,但是出版甚至文化均不在其中。纵观新闻出版行业,从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亚马逊收购《华盛顿邮报》,再到腾讯低调潜行数年造就庞大的传媒帝国、阿里加速抢滩广电领域,互联网企业融合传统媒体的步伐从未停歇,且近来有加速之势。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已经到了救亡图存的境地!
所以,对传统新闻出版行业而言,重要的不应是被动地“互联网+”,而应该是主动“+互联网”。对报社、电台、电视台来说,主要任务是报网融合、台网融合。这里的“网”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办的网络平台,二是互联网。对出版社、期刊社来说,则面临着三重任务:一是拥抱互联网;二是发展出版内容服务网站、社区、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出版和移动互联网出版;三是书网融合、刊网融合,推动传统出版业务和网络出版业务一体化。总之,对于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如果现在不努力“+互联网”,将来只能被“互联网+”。
二、内容与技术
关于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个原则: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但是,技术并非只有支撑作用,技术有四个作用:支撑、推动、驱动、引领。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这个提法切中肯綮,一语道破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技术短板。既然已经认识到短板所在,应该如何弥补?
必须强化技术,像重视内容一样重视技术。在融合发展中必须突出以新技术引领发展的理念,应在技术岗位设置、技术人才引进、技术合作方式方面有所创新。针对以上思路,出版单位必须认真思考如下问题:全单位有没有从上到下统一对技术的认识?是否够重视?领导班子中有没有设置首席信息官(CIO)、总工程师岗位?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有多少?与内容生产人员比例如何?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资金有多少?
为帮助传统新闻出版单位解决技术短板问题,国家启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建设。工程总体目标是:贯彻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原则,满足新闻出版单位核心需求,为出版行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系列化重大技术装备,建立数字出版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抢占出版行业制高点,推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一系列标准规范(基础标准、数据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测试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六大技术体系(选题策划与协同采编体系、结构化加工制作体系、全媒体资源管理体系、多渠道发布体系、运营服务与支撑体系、公共技术与基础支撑体系)、三套系统装备(图书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报纸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期刊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六类应用示范(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少儿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音像电子出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总体架构见图1。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将开创“科学策划、协同采编、多重标引、多元发布、互动服务”的新兴出版业态,为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加快推进技术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出版产业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三、受众与用户
在传统新闻出版行业,从来不使用“用户”这个词汇,而是用读者、听众、观众、订户等,也就是“受众”。那么,受众和用户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受众”强调的是被动接受,单向传播;“用户”强调的是主动消费,并且可以互动交流。其次,“受众”是模糊的,虽有百万千万,但不知男女老幼、美丑胖瘦,所以只能做大众营销;“用户”是具体的、清晰的、个体意义的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掌握分析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倾向,从而定制提供个性化内容,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对应的是精准营销。最后,“受众”在传播链条中处于劣势、被主导的地位;“用户”则和媒体是完全平等的,是对传统媒体关系的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