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杂志

保存到桌面 | 繁体 | 手机版
传记回忆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诗歌戏曲杂文随笔小故事书评杂志
乐读窝 > 杂志 > 黄宗羲传略 同难

黄宗羲传略 同难

时间:2024-11-07 01:00:37

之前太冲,可以说是孤单的。如今他有了第一个相互友近的圈子,其中有些还是终生的朋友。

这圈子,便是东林同难者的后人,如魏大中子魏学濂、周宗建子周延祚、杨涟子杨之易、李应昇子李逊之、周顺昌子周茂兰、袁化中子袁勋及左光斗、周起元、周朝瑞、缪昌期、高攀龙、顾大章后人等。颂冤中,他们同仇敌忾、并肩团结,经常联袂行动;颂冤毕,“同难诸子弟设祭诏狱中门”,集体举行告慰先人仪式,宣读祭文,齐声痛哭,时观者甚众,悲痛气氛感染了每个人,而“观者亦哭”。

这番经历,使他们结成深厚友谊。内中最具人望的,是魏学濂(表字子一)。为了给父亲魏大中伸冤,魏学濂以苦行僧般坚忍,从浙江徒步至京,率先以血书上疏,致“天子改容”,对推动东林冤案平反,有重大贡献。之前,子一的兄长、魏家长子魏学洢,更被目为人间楷模。魏大中狱中惨死后,魏学洢领得父亲尸体,千里“扶榇归,晨夕号泣,遂病。家人以浆进,辄麾去,曰:‘诏狱中,谁半夜进一浆者?’竟号泣死。崇祯初,有司以状闻,诏旌为孝子。”魏家门风,堪称世所共仰,故而东林子弟的集体行动,“共推子一为首”,那篇宣读于诏狱门外、感人肺腑的祭文,即为子一手笔。

在所有同难兄弟中,太冲“年最少”,他受到了大家的照顾和友爱。“子一以同难视余犹弟”,拿他当小弟弟。周延祚(表字长生)对太冲尤为关照,太冲晚年忆及曰:“当年同集阙下,初离外傅,遇事周章,长生为之提揭,钦爱之情,至今历然。”《思旧录》亦写道:“余年十九,于世故茫然……长生练达,凡事左提右挈。”同难间的特殊情义,令太冲没齿难忘,而这位小弟弟,却也以逾人一等的勇毅果决,让人刮目相看。

之前他们大概从未谋面,此番因颂冤聚首京城,那患难与共的感受,令大家格外珍视,而有很正式的订交:

烈皇登极,其孤子皆颂冤阙下,叙其爵里年谱,为《同难录》。甲乙相传为兄弟,所以通知两父之志,不比同年生之萍梗相值也。

烈皇即崇祯皇帝,甲乙乃甲申(1644)、乙酉(1645)两年连称,指明亡时刻。也就是说,在京期间大家曾经各序年齿,共入名册,以彼此父亲遗志相激励,做了超乎血缘之上的结盟弟兄,而情谊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以后。

太冲晚年遗墨《自题》,将一生述为三阶段:“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初锢为党人,指的就是这一段。“党”字古义为负面,这里本是阉恶辈加诸东林同志的诬称,眼下,客观上却也使这些东林后人团结起来,后来好些年都作为思想共同体,与阉党余孽展开斗争。其中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发生在南京的“桃叶渡大会”。

事在丙子(1636)。丙子年,又逢大比,为了备考,举子们去年冬天就陆续来到南京,温习热身。魏学濂也在其中。奇怪的是,他在南京不敢抛头露面,和一个朋友在马禄街秘密租了间房子,隐身匿迹。

为什么呢?因为阮大铖之故。

我们知道魏学濂之父魏大中惨死党祸,而其渊源即牵惹阮大铖。天启四年(1624),吏科都给事中职缺,阮大铖循例应补,

且事先得同乡左光斗允诺支持。不意,东林方面以该职重要,决定另委自己同志任之,于是人选临时变成了魏大中。阮大铖眼看到手的职位丢掉,由此与东林结怨。崇祯元年,昭雪期间,魏学濂伏阙陈冤,血书进奏,直指阮大铖以私怨陷其父致死。阮大铖就此名列逆案,废斥还籍,旧怨之上再添新仇。

及乙亥年(1635),也就是丙子的前一年,阮大铖因“流氛逼上江”,从怀宁流寓南京。到南京后,阮大肆活动,交结权贵,一改废斥以来的落寞,颇有死灰复燃之势。冒襄记之:

怀宁指阮大铖在南京,气焰反炽。子一茕茕就试,传怀宁欲甘心焉。

恰好魏学濂从浙江来南京参加乡试,两边一个“气焰反炽”,一个“茕茕就试”,形成鲜明对照。阮大铖好像到处打听魏学濂下处,意欲寻仇。冒襄是从朋友陈梁那里听到这风声,当即往访魏学濂。叩门之际,魏学濂还颇为紧张;一番试探,知来者为友,才敢出见。冒襄叫他们不要怕:“旧京何地?应制科举别称何事?怀宁即刚狠,安能肆害?”与人凑了一百多两银子,替魏学濂在桃叶河房冒氏寓所附近租房,将其安顿。此处“前后厅堂楼阁凡九,食客日百人,又在通都大市”,众目睽睽之下,兼有冒襄时时看视,而“怀宁敛迹矣”。

但整个备考期间,魏学濂并不放心,“鳃鳃虑怀”,提心吊胆,还是怕出事。终于考完,“场毕,果亡恙也”。心间一块石头落地,魏学濂觉得该庆祝一下,冒襄更有意借此机会狠煞阮大铖气焰。于是,由冒襄出资、魏学濂发柬,约定于观涛日在秦淮河桃叶渡“置酒高会”,“大会同难兄弟”。

观涛日即八月十五,以扬州、镇江一带“秋月观涛”得名。前曾说,崇祯元年京城《同难录》“共推子一为首”,眼下“大哥”撒帖,岂有不至?况当时在南京赴考的“同难兄弟”甚多,收到请帖,群起响应,举如缪昌期子缪采室、李应昇子李逊之、左光斗子兄弟四人、周顺昌子茂兰茂藻兄弟、顾大章子顾玉书、周朝瑞子周延祚、高攀龙孙高永清……咸来赴会,太冲也在其内,据冒襄说只有“杨忠烈公杨涟公子在楚不至”。除了这些“同难兄弟”,与会者还有冒襄、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此所谓“明末四公子”等众多秦淮名士。一干人等彻夜痛饮,通宵达旦,对阮大铖指名道姓、嬉笑怒骂,轰动了整个南京,“一时同人咸大快余此举,而怀宁饮恨矣”。

此即明末士林闻名遐迩的“桃叶渡大会”。是为崇祯间南京秦淮河畔青春反叛群体一次空前盛会,当年影响甚大,以致并未躬逢其盛者,如吴伟业、陈维崧,多年后也为之津津乐道,在诗文中品评不已。另外,两年后的《留都防乱公揭》事件,实亦由其启之。

以后世事沧桑,《同难录》人迹星散,有的不知所终,也有像周延祚、魏学濂那样不幸早死。但太冲的铭心刻骨不变,乱后屡有寻访,如甲辰年(1664)五十五岁时,专程至吴中,在常熟见了顾玉书,访李逊之于江阴而不遇,“与周氏兄弟茂兰、茂藻悽怆话旧”于姑苏。彼此保持最久交往纪录的,大概是周茂兰。癸亥年(1683)周茂兰“千里来拜先忠端公墓”,是年太冲七十四岁,“子佩年七十九”,两人身体都很好,周“登山如履平地”。后年乙丑(1685),太冲又到苏州回访周茂兰,这或系《同难录》入册者之间的最后一次晤面。

不能忘怀,又表现于文字。他曾为好几个同难兄弟写过墓志铭,尤其是对于“大哥”魏学濂,始终不信其晚节不保。甲申之变,闯军克京师,时在城中的魏学濂据说屈膝迎降、得授伪职,旋羞悔自尽。但也有另外的说法:城陷后魏学濂与陈名夏、吴尔壎、方以智相遇于金水桥,大家商议以死报先帝,魏学濂反对,说:“死易尔,顾事有可为者,我不以有用之身轻一掷也。”并说出了太子等尚在,自己所联络的真定、保定义师“旦暮且至”这样的理由。后传来太子被捉并遇害的消息,而所约义师迟迟不至,于是,魏学濂赋绝命诗二首而自缢。真相扑朔迷离,但魏氏故乡嘉善的仇家则借机大肆鼓噪,南京马、阮当局也正式宣布魏学濂是从逆者。至此,魏学濂可谓身败名裂。壬戌年(1682),当魏学濂之子魏允札登门,以其父墓志铭相求,太冲毫不犹豫答应下来,并这样写道:“顾四十年以来,子一之大节尚然沉滞,则党人余论锢之也。乾坤未毁,所赖吾党清议犹有存者。”明确表示,以他个人观点,魏学濂大节“沉滞”,系出党锢之徒抹黑,自己作为“清议犹有存者”,理应为子一一辩。文章最后说:“于戏忠节,忠于天启;于戏子一,忠于未祀。前有其父,后有其子;一家之祸,千秋之美。”(于戏是感叹词;未祀指崇祯皇帝,他的后事未能备于本朝之礼,故曰未祀。)太冲认为,魏大中、学濂父子,一为天启尽忠,一为崇祯尽忠,前后辉映。


   

热门书籍

热门文章